品牌 中国经济的短板与希望
〖2007-1-21 8:31: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江丽
去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10.9%。与此同时,进出口总额也实现了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品牌之忧”。
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世界上各类名牌商品有8.5万种,其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拥有90%以上的名牌所有权,而我国拥有的国际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在前不久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拥有245席,接近总数的一半,而我国入选的品牌仅占1%左右。
在刚刚结束的“品牌万里行”活动中,记者经过调研发现,即使是已经拥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国内企业,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品牌技术含量低的缺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一些企业,目前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优势,而在掌握核心技术上却不具备任何优势,家电行业的情况尤其如此。
商务部副部长、“品牌万里行”领导小组组长姜增伟说,从总体上看,我国品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品牌建设比较薄弱,突出表现为知名品牌数量少、品牌生命周期短、自主创新能力弱。这些与我国经济总量、经济发展速度和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很不相称。
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霍建国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淡漠,二是有利于品牌发展的宏观环境还没有形成。
品牌就是国际竞争力,品牌缺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研究表明,我国作为纺织品出口大国,一半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出口,三成以上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进行来样加工,而自主品牌的服装仅占10%左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各类进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商标的不到20%,全国自有品牌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足10%。
没有品牌做龙头,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我国对外贸易以参与加工制造环节为主,这种主要靠大量投入来获得增长速度的外贸模式,使单位产品的能耗和资源消耗量过高,加剧了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这种粗放型的增长难以为继。
“十一五”规划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提出来,这为品牌建设提供了机遇。“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民族的世界品牌”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河北、山东、江苏、福建等地企业的一些品牌虽然还只是“雏形”,但政府渴盼品牌崛起之情殷殷:青岛市始终把培植名牌产品、培育名牌企业和培养知名企业家紧密结合,注意保持企业家队伍的稳定,不轻易调整名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在加强监督的同时率先在名牌企业实行 “年薪制”。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根本上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在浙江、上海、广东等地,企业争创品牌之意切切,纷纷提出要加大研发投入、重视技术创新、加强品牌建设。上海市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类品牌。
去年上半年,商务部启动了“品牌万里行”活动,希望以此为起点唤起企业乃至全社会的品牌意识,争取到2010年培养一批有比较优势的自主知名品牌,使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0%。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