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李方忠”:把鸭养成“国保”
〖2008-12-5 11:20: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襄樊晚报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黄河
    
    “李方忠”牌宜城板鸭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续5年,湖北省襄樊市宜城李方忠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值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即使这样,每年腊月二十八前,所有的产品都会卖空。去年,一位合作多年的销售商因为拿不到货,还对我发脾气了。”该公司总经理张海波日前这样告诉记者——
产品:连续多年供不应求
关于公司的生产规模,宜城李方忠食品有限公司的简介这样写道:年设计生产能力皮、咸蛋5000万枚,板鸭30万只,酱板鸭10万只。2008年11月30日,该公司总经理、年仅32岁的张海波告诉记者:“这是去年的数据。连续5年来,我们公司的产值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每年腊月二十八前,所有的产品都会卖空。去年,一位合作多年的销售商因为拿不到货,还对我发脾气了。”
总部位于宜城市襄沙大道的李方忠食品有限公司创办于1997年。创办人李方忠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李方忠的女儿李华丽告诉记者:“爸爸原来是宜城一家食品企业的厂长、总工程师。那家企业生产的板鸭和皮蛋很多年前就是出口产品。”
目前,李方忠公司拥有无铅松花蛋板鸭加工厂、熟制品加工厂、养殖场等三个分厂(场),公司总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
2006年,该公司走出宜城,在襄樊设立了营业面积近100平方米的配送和产品展示中心。“我们是最早进入沃尔玛襄樊长虹路店的襄樊土特产品牌之一。”张海波说。
诀窍:重视质量建设品牌
对于李方忠公司今天取得的成绩,张海波说:“最大的‘商业机密’是公司视质量为生命。直到现在,在每周的公司员工例会上,我的开场白都会是这样一句话:质量就是品牌,质量就是市场。”
公司刚成立时,办公室是租来的不足50平方米的小屋。在这个小屋里,占据三分之一办公区域的是公司研发部。现在,“李方忠”牌富硒无铅松花蛋和高钙咸鸭蛋已经是研发部研发出的第四代产品。“一吨天然硒浓缩液价值十几万元,只要研发部提出采购计划,公司董事会从来没有对此卡过壳。”张海波说。
在2006年“苏丹红”事件出现前,李方忠食品公司的原料全部来自于农户。“‘苏丹红’事件曝光后,我们的运作方式改为‘企业基地农户’,因为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十分重要和必要。”张海波介绍,原料基地由公司与农户共同投资,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基地农户保证向公司提供可靠的产品原料,公司则向基地农户提供市场保护价,即无论市场情况优劣,公司都要保护基地农户的利益。
2006年5月,一所基地农户的一批鸭苗意外夭折,公司打破常规,提前支付数万元的收购资金,让基地农户及时购买了新鸭苗。这事儿传开后,宜城的不少饲养户吃惊不小,开始“钻窟窿打洞”地寻找成为李方忠公司基地户的途径。“现在,我们60的原料来自公司的基地。散户们为了成为我们的基地成员,都会想尽办法保证鸭和鸭蛋的各种指标达到我们的收购标准。”张海波说。
因在质量建设方面不惜血本,“李方忠”继2005年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后,又于2006年7月获得了一块“金字招牌”——“李方忠”牌宜城板鸭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对于产品获得“国保”称号的好处,张海波如数家珍:首先,鲜明地指示了产品原产地域,保证了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其次,表明了产品的质量信誉。地理标志产品大多数是地方特色产品,特点突出,质量可靠;再次,地理标志产品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既是稀缺的,也是不可再生的。
销售:曾经走了多年弯路
别看李方忠公司的鸭系列产品现在在市场上炙手可热,但当年,他们为打开销路,“凡是人们能想到的苦头我们几乎吃遍了。”张海波说。 襄樊市区是李方忠公司的销售主战场。上世纪末,公司开始通过市区的一些超市销售。“当时没有资金,连租面包车送货都不舍得,每次送货我和同事就租蹦蹦车往返襄樊市区和宜城。因为一路颠簸,鸭蛋总是在路上破损很多;到了月末,那些超市又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结账……”张海波告诉记者,他们后来在市区找了一个总代理商,但总代理商只负责销路,不管调配和售后。“40枚一箱的咸鸭蛋,只要有一个破损,代理商就打电话让我们整箱换回去,销售成本因此猛涨。”
捱到2002年时,张海波开始在襄樊市区租仓库售货。“自己做市场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产品其实特别好销。”他说。
梦想:规模和名气都再大些
张海波非常看好自己从事产业的前景,他说:“谁不喜欢健康又好吃的天然、有机食品呢?”随着公司的发展,“李方忠”牌食品的产业链上目前能转移消化劳动力3700多人。就在记者去采访的当天,宜城市又批复了李方忠公司的扩建土地方案。
张海波告诉记者,在省内,能够跟“李方忠”食品比拼的土特产是洪湖产区的咸鸭蛋、皮蛋等。“我觉得,无论是质量、规模、品牌,我们都跟洪湖产不相上下,欠缺的是‘李方忠’的名气。公司下一步的目标除了扩大规模外,就是打名气。”
让张海波底气十足的还有,2006年,他和蒙牛集团总裁杨文俊、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等一起入选CCTV中国三农人物50强之列。“当时从北京回来我没有宣传意识,如果以后再当选,我不会‘放过’宣传自己和公司的机会,好产品好品牌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年轻的张海波说这话时略带羞涩。(记者牛牛 通讯员彦子文)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