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港大安冬枣如何打响品牌

〖2008-12-6 15:55: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黄河
 


    提起天津市中塘镇大安冬枣,很多人都知道。虽然,目前大安冬枣还没有像“大港翠果”冬枣那样,依法取得商标专用权,但是在实际市场交易中,在百姓口耳相传中,大安冬枣已经成为大港冬枣市场上一个颇有知名度的品牌。

  良好的声誉

  大安冬枣是指中塘镇大安村300亩精品冬枣园出产的冬枣。这片枣园集中连片,由100户枣农种植管理。近年来,每逢冬枣上市,从大安村穿村而过的万安公路两旁就格外热闹。由村里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的印有“大安冬枣”的包装箱整齐地排列格外醒目。简洁实用的包装,浑圆鲜润的冬枣,吸引着过往的行人与车辆。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枣林,摇曳着农家金色的梦想。从枣园里走来的大安村民热情地招揽顾客,自豪地推销自家的冬枣,构成丰收季节最亮丽的风景。

  因为名气,大安冬枣销售不难,不但价钱相对高一些,且出售速度很快。每年从10月初至10月25日左右,300亩精品冬枣园里基本没枣了,一年一度的大安冬枣销售到此落幕。这样的销售速度使其他地方的枣农羡慕不已。但是大安冬枣的名气也为村民招来了烦恼。村民们逐渐发现,方圆几十里的村镇里,总有个别枣农打着大安冬枣的牌子,以次充好,到城区、小站、双闸等市场叫卖。更让大安村民难以接受的是,不少外地枣农在大安村头摆摊设点,冒充大安冬枣。为了捍卫大安冬枣的声誉,从2004年开始,大安村民有组织地联合起来,使用统一包装,使用统一品牌,每年定做包装箱的数量落实到户。冬枣旺销期一过,他们就将印有“大安冬枣”字样的包装箱全部收拢。过了冬枣旺销期,消费者很难在市场上见到大安冬枣的身影。

  突出的特点

  村民们说:“皮薄、脆甜、水气好,是大安冬枣的显著特点,树种优选、土质适宜、管理到位,是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树种优选。2001年大港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拉开序幕,大安村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种植玉米、高梁等大田作物的土地上改种冬枣。为了抓好落实,区委、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全方位为农民搞好服务。从政策服务上,加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从种苗、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倾斜,各部门齐努力,从北京、山东、河北等省市的11个地区精选苗木18000多株;从技术服务上,建立健全以农业部门为主体,乡镇农技站为基础的区、镇、村三级科技服务体系,组织技术人员实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

  土质适宜。有经验的枣农说,盐碱地最适合冬枣的生长。大安村的土地都是盐碱地,这样的土质使大安冬枣长得格外好。

  管理到位。枣农说,品种、土质、管理,在这三者中管理很重要。“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大安冬枣全部施用农家肥和甲肥,使冬枣早熟、清脆,糖分高,口感好。

  品种优、土质好、管理到位,加之地理位置优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促成了大安冬枣声名远扬。

  明确的定位

  2001年大港区提出要把大港建成天津最大的冬枣基地,以中塘镇大安村、港西街沙井子三村为示范点,推广以大苗木为主的精品园建设工程。此后,中塘镇充分发挥万安路与津港公路交通便利和邻近205国道的优势,集中建立了大安、新房子、南台村三个冬枣零售批发市场,积极组织枣农规范摆放摊位,诚信经营,使市场逐步成为集展示、零售、批发于一体的冬枣集散地。中塘镇冬枣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大安、十九顷、西正河、黄房子等村为种植中心、天津市绿生源饮料食品有限公司为加工区、大安市场为销售中心的产业集群。

  明确的定位,让大安村民找到了自信和方向,让大安冬枣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可喜的变化

  冬枣业的发展,让大安村民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收入多了。村民们说,种冬枣比种大田作物强得多。大田作物一亩地收入不过四、五百元,赶上差的年景,还要倒赔钱。种冬枣就完全不同,保守地说,一亩地的收入在3000元到5000元之间。村民们的说法也得到了官方的证实。2007年3月24日,现任大港区委副书记王建在接受天津电台“区县书记访谈”时说:“我区中塘镇大安村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项目,仅在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各地采摘游客4000多人,采摘冬枣达20吨,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良好的效益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抓紧时间学技术,跟地“玩儿命”。

  培训多了。初冬时节,在大安村村委会宽敞的教室里,40多名村民济济一堂,前来参加果树工培训。课上,专业技术人员对冬枣的秋季施肥、秋剪及越冬病虫害的防治进行了详细讲解,介绍了冬枣丰产栽培技术和全国先进种植经验。培训课让大家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开阔了眼界。课后,大家又来到大安村冬枣种植基地,由教师进行现场示范讲解。这样的培训被村民们誉为“及时雨”,村里每年最少举办两次。前来讲课的有专家教授,也有区级农技人员。村民们格外珍惜培训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对专家教授以及授课教师都格外尊敬。全村形成了人人学科技、比技术的良好氛围。如今,村里家家有枣园,人人会种枣,个个都是技术员。

  证书多了。村民们开心地说,是冬枣把人们锻炼得见生人说话不脸红了,个个都有推销能力了。如今,村里有了专门从事冬枣销售的人员。从2005年至今,已有20多人领取了经纪人证书,掌握了市场营销、业务洽谈、财会等多种知识。丰富的知识让大家的头脑变得灵活了。70多岁的吕树益老人,在自家的枣园里种了很多萝卜、吊瓜、冬瓜、大葱等蔬菜,免费奉送给采摘游客,以提高他们的采摘兴趣。他说这也是促销的办法,是用经纪人的头脑想问题办事情。还有韩国利、李金才、张国恒……都参加了园艺师培训,领取了相关证书。因为冬枣管理技术好,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土专家”。他们不仅把自家的苗圃摆弄得很好,还热心地向周围人传授经验。他们很谦虚地说:“区农技人员刘永泰、尚成海、李玉鹏等才是真正的专家,是我们枣农的领路人。”

  兼职多了。很多村民除了种冬枣以外,都是身兼数职。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做买卖,有的进企业上班。总之,大部分村民“农闲时节,人不闲”。陈德仁老人负责村里的管道维修,没活儿的时候就去枣地里,穿插性地工作使两方面都不耽误。身兼数职让村民们感觉生活忙碌而充实。

  访问多了。随着大港冬枣产业的发展,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大安冬枣知名度越来越大。近年来,前来视察的各级领导,前来采访的各类新闻媒体的记者,前来参观学习的各方人士络绎不绝。村民们热情迎接各方来宾,配合媒体采访。在与外界的广泛交流与沟通中,村民们开阔了眼界,结识了很多朋友。一批来自塘沽区的游客告诉村民们,他们是从网上看到有关大安冬枣的介绍后,组团自驾车直奔大港一探究竟。前不久,大港区大学城的一批大学生到大安村体验生活。村民们向他们介绍了冬枣种植、管理、销售等知识。大学生们表示,一定在校园里、课堂上、网络上广泛宣传大安冬枣。这些人、这些事让村民们感动着、快乐着。

  创牌的设想

  今年“十一”黄金周,大港区太平镇崔庄子、港西街沙井子三村、西青区张家窝等地,结合冬枣采摘举办了各种观光游、生态游,这些活动牵动了大安村民的心,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竞争的强大压力。他们认为,以冬枣生产带动旅游业发展,在这方面大安村先试先行,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随着冬枣产量的增加和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大安村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和改进冬枣销售方式,才能勇立潮头,永保先进性,长期占据市场优势。目前,虽然大安冬枣在销售上已经形成了一批固定的客户群,但如果大安冬枣采摘活动维持现状,不补充新的内容,不增加新的创意,那么在其他地区的各种新颖活泼的观光游、生态游的冲击下,将对大安村的冬枣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构成不小的威胁。

  目前,对于大安村民们来说,冬枣的种植、管理等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随着产量的增加,销售问题越来越受到村民的关注。村民们认为,大安冬枣要想“立足市场,开发市场,做大市场”,必须从产品优势升级为市场优势。通过注册商标,可以依法有效地进行市场竞争,用法律手段保护大安冬枣的声誉,保护广大枣农的利益,保证消费者的利益。当然,进行商标注册只是创立品牌的一个环节。创立品牌、创响品牌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通过几年的经营,村民们深深体会感到,冬枣产业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也需要广大农民主动积极地努力。只有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大港冬枣才有出路。就大安冬枣来说,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建立一个正规的冬枣销售市场。虽然大安村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是村民们在马路边上摆摊设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既不安全,又影响交通和。其次,做大做强冬枣产业、旅游业,需要将采摘与住宿、餐饮、娱乐项目等结合起来,需要深层次地挖掘本土文化,需要进行大量配套设施建设。第三,已被纳入大港城区总体规划的大安村,如何乘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保增长”的浪潮中,借势借利谋发展?如何以创立冬枣品牌为契机,开创大安发展的新局面?

  目前,大港各地枣农都在围绕冬枣抢注商标。“翠果”牌是目前大港冬枣中唯一正式注册的商标,崔庄冬枣已经申请商标注册。大安冬枣商标注册事宜正在积极蕴酿中。大家殊途同归,注册商标是为了保信誉、保市场、保效益、创品牌。

  大港枣农抢注商标创品牌,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大港枣农真正认识到了冬枣的价值。冬枣让枣农们富裕起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们格外珍惜冬枣发展的大好局面,特别是大安冬枣、崔庄冬枣,因为地理、历史等原因,成为大港冬枣的领跑者。冬枣卖得越好,这里的枣农们抢注商标创品牌的愿望就越强烈。随着冬枣产量的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枣农们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将进一步增强。

  说明了大港冬枣已经从技术攻坚转向市场攻坚。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枣农都在努力破解冬枣销售这个难题,通过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宣传等多种途径,将冬枣“摘”下来,卖出去,“邮”遍全国。无论是采摘节、生态游、观光游,还是给冬枣注册商标创品牌,都是让冬枣彰显魅力,为大港打造一个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市场。

  说明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观念,催生了新事物,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大安村民至今还记得,由政府统一筛选、统一调运、统一栽种、统一浇灌的第一批冬枣树苗,由于村民管理不善,几乎全部夭折。面对困难,区、镇、村三级领导干部们没有灰心、没有退缩,而是重振精神认真组织第二批树苗的调运工作。为了选好树苗,他们日夜兼程远赴山东、河北、北京等地,白天在选苗木,晚上派车运回大安,转天栽种,不分昼夜,连续奋战了一个多月,终于把来自北京骓山东科研所、北平昌平、山东沾化、山东乐陵、山东无棣、河北献县、河北河间、河北孔店、六老人庄、中捷农场、大港官港等11个地区18000多株精品苗木全部运抵大安村。此后,区政府协调部队紧急调遣300名官兵帮助村民挖树坑栽树苗,调派消防车赶赴种植现场浇灌树苗,还有那些长期深入农村一线坚持技术跟踪服务的干部们……回忆往事,村民们感激地说,没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没有部队官兵的大力支持,没有一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就没有大安冬枣的今天。这样的心语、这样的感激,代表着大港区广大农民的心声。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