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山寨成街”
〖2008-12-18 10:40: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解放日报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皓月
    临近岁末,某地又拿山寨文化做起了文章,说是拟建一条山寨街,街上陈列的商品全都是克隆或仿效世界名牌。在这条街上,“星巴克”变成了“巴星克”,“肯德基”摇身成为了“肯的基”。此消息一出,热衷山寨货的“寨友们”群情激奋,纷纷在网上留言,要在街成之日前往捧场。 
事实上,“山寨”一词已经成为2008年中国最火的消费流行语。从最初的山寨版手机,到如今的山寨明星、山寨春晚,这一仿效,甚至是恶搞之风已越吹越猛,大有从单一商品领域向文化精神层面进军之势。一时间,“山寨文化”俨然成为民间草根一族挑战权威、颠覆传统的代名词。 
    然而,笔者以为将山寨文化中的草根精神与山寨商品中的盗版行为相提并论,甚至故意混淆,是极为不妥的。草根精神有时表现为这样一种趋向,通过对权威的仿效,对传统的模拟,从而达到戏谑、讽刺的目的,进而表达民间立场和观点。其外表虽然依附于权威,但其内在精神是对权威的质疑与批判。而山寨商品实质上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从而逃避政府管理,逃避缴纳增值税、销售所得税,逃避研发成本,也逃避广告和促销费用。说到底,是一种剽窃和盗版行为,是一种违法牟利行为。有人将这两者混淆,说山寨货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说什么“山寨文化在抄袭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挣脱了牌照的束缚,握紧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福祉,将彻底颠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这种论调实则是为不法商家和厂家开脱。 
    认清山寨商品的本质,区分山寨文化和草根精神的异同,将更好地引导消费者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同时也为执法部门打击盗版、坚决取缔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知识产权,扫清观念上的障碍。对商家来说,认清这一本质区别,也有助于自己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不为蝇头小利而迷失自我。毋庸讳言,山寨商品模仿、剽窃、盗版世界名牌的过程,其实也是国产商品逐渐丢失个性特征、丧失自主品牌的过程。表面看来,山寨商品为一些低收入人群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品牌产品”,但事实上,这仅仅满足了人们对国际名牌的虚荣和依赖,于民族品牌的发展有损无益。 
    有一天,当人们热衷于购买假的世界名牌,却无视真的国产商品时;有一天,当“山寨”一词成为统一商标,而各品牌之间的个性差异已被忽视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今天就莫让“山寨成街”,更莫让“山寨成风”。(作者 王志彦)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