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寂寞,少林寺征战商业社会
〖2002-9-27 16:46: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
源远流长的历史加上人民的奇思妙想,古老的寺庙蒙上传奇而神秘的色彩;随着大批而至的崇拜者朝圣者们的脚步声,一座寺庙的资本创造力和商业意识被开启了。
少林三困
少林寺之困,一困在于少林寺之被围困。那些围绕在它周围的武校和商铺使得少林寺缺少一座寺院应有的清静,而国内国外对少林商标的抢注又使得少林寺因对未来的前景感到担忧而无法置身事外;二困在于少林寺之令人困惑。在商业化面前,有两个少林寺,困惑着人们的双眼:一个是古老的历史的佛教寺院,几遭大火、历经风霜;一个是概念的世俗的旅游景点,是非功名、经营品牌。三困在于少林和尚对自己身份的困惑。名利当前,要不要去争取?社会发展,要不要跟进?少林寺周围的拆迁也许是一个导火索,幸运的是,我们通过这根导火索看到了一座寺院的无奈与真实。
清华方案可行吗?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研究院提交的“嵩山少林寺景区规划”方案也已通过建设部的审批。
“清华方案”所包括的范围:东起郭店村,西至塔林水库,南起南照村,北至初祖庵,共2.18平方公里的面积,是少林大景区的核心地区。规划围绕“禅”与“武”两大主题,并强调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意境。
登封市政府打算斥资1个亿来规划整个景区的外部环境,在登封市副市长何宏波看来,“实际上我们对少林寺的整治在全国旅游市场大发展背景下,至少晚了10年”。“整个规划预计要到明年年底完成,到时候少林景区将以全新面貌迎接中外游客,”他还表示,“省里也提出要求,现在少林寺每年游客量在150万人左右,将来则计划达到1500万左右的游客,从而促进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如果能按照规划建设好的话,这个计划完全有可能实现。”
整治必然伴随着搬迁。在这次搬迁中涉及约有300多家农户、11所武术学校、100多家商铺、25家企事业单位,总拆迁面积达33万平方米。据此前当地媒体报道,拆迁预计到今年“十一”前结束。
政府的态度是,严格按照清华方案的规划办,迎宾僧以内建筑全要拆。但由于少林景区建设时间比较紧,政府采取了边拆边建的方案。这就意味着,老百姓的房子还没有建好,就要先拆迁。
拆了建,建了拆,怎么办?
当地政府负责人为此7月底发表动员讲话:“大干50天,排除一切干扰,投亲靠友,舍小家顾大家。”拆迁也是先从医院、邮电所、电信所、银行、税务局等十几家行政单位开刀。剩下就是百姓的房子了。但是对老百姓房子的拆迁只进行了一天,转天就搁置了。
“这里是家园,拆迁办跟我们说以后坐公交车花5毛钱回来种地。百姓本来就属于少林文化一部分,搬走还属于啥文化?”刘友三老先生,这样说。据刘介绍,原来这儿方圆百里就一个村,统称少林村,改革开放后分成四个村:少林村、塔沟村、郭店村和雷家沟。其中塔沟村距离少林寺最近,基本上少林景区设施建设都是在这个村。
随着改革开放,景区整顿建设,这个地区也经历了四拆四建的过程:起初在少林寺大门口对面有些小商店和临时搭建的帐篷,经商人在里面卖点儿馒头、面条,后被拆掉;后来政府专门从石牌坊以内到少林寺规划出一条街,二三年后扒掉,建起少林寺商城;原本规划是游客来了把车放在停车场,走进商城先消费,再步行至少林寺。因为停车费贵。结果变成停车场没有车,商城变空城,无法经营下去。后来塔沟学校用450万元把地买下来,盖起教学楼和校舍;到了1992年政府又重新颁发文件,建仿古一条街(就是现在这条少林街),都是附近居民开的各种小店铺,如饭馆、小卖部、旅游纪念品、书店等,这次再次面临拆迁。
在这次涉及搬迁的11所武校中,释小龙的父亲陈同山经营的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是第一家迁出并搬进政府新规划的武术城里去的。而世界上最大的武术学校,拥有一万多学生的塔沟武校校长刘海钦则直言:拆迁对塔沟有灭顶之灾。“从迎宾僧到石牌坊半条街,都是塔沟武校给他们带来的商机。当地老百姓出租房子给学生住,店铺饭馆主要也是学生去。就说学校对面的电信邮局,我们放假后他们每月营业额只有1000多块,平时一个月则是二三十万。1978年我们从零资源起家,发展到今天至少几千万资产。结果你一句大干50天,我一万多人怎么办?”刘校长很委屈。
“少林牌”转“嵩山牌”?
有关拆迁的任何情况,少林一律回答:不知道。据了解,现在拆迁办的人都已回到市里,只留下每天轮流值班接电话的人。拆迁办公室主任王洪伟表示,目前拆迁工作已经暂停,因为阻力过大,安置问题得不到解决,老百姓都不同意搬。
对于清华方案,在当地百姓看来是脱离实际的。“因为少溪河本身没有水源,我们这儿吃水非常困难,所谓‘碧溪锁少林’在老百姓看来就是书呆子的想法。
对此,何副市长强调在搬迁上,居民和政府其实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少林景区更好。“如果等建好再拆迁,时间上来不及。现在必然要有个中间过渡期。政府目前是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规划来,无论规划还是拆迁都不能仅局限在登封,要和郑州市、省政府统一规划。”
按照要求政府会建立一个武术城,作为武校居民主要居住地。距离少林寺5公里,开摩托车大约20分钟就到。少林寺恢复幽静之外,还会建立一些必要的生活设施。把环境创造好,也给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百姓可以负责里面的环卫,集资买电瓶车,以后这么大面积的景区是不准汽车进去的。
据了解,当年洛阳龙门石窟整治也很困难,但上下决心很大。其中有个投资上亿的建筑龙王宫都被拆掉。
今年6月份,河南省登封市初步确定将少林寺塔林以及其所在的嵩山大批古塔以“中国古塔:登封塔群”的名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河南省继龙门石窟后第二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多年来登封旅游造成只“吃”少林寺的局面,一直处于浅层次开发。在这个集合了佛、道、儒家丰厚文化的嵩山地区,各个景点都处于孤立状态。现在登封市政府有意逐步将当地对外的“少林牌”转向“嵩山牌”。
少林寺从深山搬到了路边?
郑州坐车到少林寺,稍微绕一绕远,也只是不到3个小时的路程,若是预想中的郑少高速公路通车,几乎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并且在你还没感觉到山路的坡度时,少林就到了。这样的少林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产生“深山藏古寺”的感觉。少林寺成了公路边上的寺庙。
与南方寺庙喜欢修建在闹市的隐秘处或深山的浓荫中不同,少林寺这座典型的北方寺院就像北方的平原一样一览无余。你不需要探路或寻访,你只需要把你的车子直接开到离庙门不远的停车场里,然后就可以像走进你们家旁边的那家超市一样走进少林寺,当然,你得买一张价值40元的门票。
你已经找不到电影《少林寺》 “牧羊曲”的说法,少林寺曾经有“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的自然环境了;也找不到“碧溪锁少林”的感觉了。这样那曲至今传诵不止的“牧羊曲”则毋宁说是古典少林寺的安魂曲,在它具催眠效果的传唱中,已经走上新长征之路的少林寺的真实面孔与真正命运正在被遮掩。
拆迁中少林寺扮演何种角色?
几乎没有人对少林寺的现状满意。对游客来说,少林寺的周边环境杂乱,几乎处于武校的包围之中;内部也缺少佛教寺院中烧香礼佛的清静气氛。真正的香客们觉得这里门票贵,寺中又不清静。寺中和尚们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寺院也并不满意,闹,而且连一个像样的道场也没有。作为禅宗祖庭,少林寺首先应该恢复佛门清静。
登封市副市长何宏波对此感慨道:“少林寺外部环境确实给许多游客带来不好的印象,商业化、县城化,根本谈不上幽静和文化品位。里面闲杂人员比较多,外地人在这里学武搞经营,治理起来难度很大,前几年宰客欺客现象很严重。少林寺现在的状况是不整不行,要知道这可是河南省对外的窗口。”
整治少林寺周边,就必然要谈到拆迁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当地目前最敏感的话题。由于当初规划时的短见,拆迁其实是一个必然的苦果,需要当地政府和居民一起承担,而少林寺在中间则扮演了一个不尴不尬的角色。
商标抢注属于亡羊补牢?
其实,周边环境复杂只是少林寺的烦恼之一,目前少林寺的另一大烦恼是日前本网站报道的少林商标被抢注的问题。由于少林名气太大,不少人把少林、少林寺当作了泛用名词,各种借少林之名进行的商业活动层出不穷。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以少林为名的武术学校或者武术表演团体,国内的问题还好解决,较大的麻烦来自国外,目前在美国、日本、荷兰、南非等国,少林、少林寺、少林拳等商标全被抢注,仅美国就有3家少林寺,少林寺武僧团受邀去日本表演甚至需要当地同名机构同意。
在商标抢注问题上,少林寺采取了相当主动的姿态,运用法律手段,几乎是在进行一场世界性的抗争。1998年7月,少林寺投资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期对少林(少林寺)无形资产进行系统保护和管理,并立即着手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进行“亡羊补牢”式的“少林”、“少林寺”商标注册,至2002年8月底,少林寺终于陆续拿到共计29个类别43项注册商标的注册证书。今年2月,少林寺在德国柏林州法院打赢了一场盗名商演的国际官司,漫长的世界性抗争终于开始出现生机。与此同时,少林寺海外分号纷纷开张:如今已有伦敦、柏林、布达佩斯、维也纳四家海外分号,而巴黎以及意大利的少林寺也正在酝酿之中。寺院开分号可谓独此一家,原因在于,少林寺拥有其他寺院所无法比拟的商业化基础——武术。
是禅还是武?
少林寺的出名绝不仅仅是因为几部片子和几本小说。但是这几部片子和几部小说的功劳绝对是不容忽视的。毕竟,不管怎么说,少林武功对少林寺至关重要。时代的需求非常明显,在视觉的盛宴中,武侠是最惊心动魄的一种。少林寺也很快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在1987年正式将原少林寺武术队改组为武僧团,1989年起,武僧团应邀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为应付来自不同地方的同时邀请,少林寺的武僧团被分为三队,从最初的20多人已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
关于少林寺到底是禅还是武这个问题上,少林寺作出了顺应时势的理论解释——武术禅。这一概念由释永信方丈提出,他天才地将武与禅结合起来,认为习武修身就是一个参禅的过程。
但是少林斯的门下弟子还是不断地向武的方向滑去。一些弟子为了方便发展,学成后就还俗。由于宗教信仰自由,以前少林僧人欲还俗必须“打出山门”的规矩已经破了,少林寺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座武术大学,而且是武术界的“清华大学”,还俗者就拥有了一个金光闪闪的毕业文凭。另外,少林寺自古以来就有招收俗家弟子的习俗,少林寺出名后,学武少年个个心向少林,在少林寺周围结成了一张复杂的人际网,透过这张网看过去,少林寺周遭的复杂环境成因皆在一个“武”字。
这也给少林景区规划拆迁带来了重重阻力:以少林寺为中心,登封市现有武术学校达60余家,上规模的大约20家,学员总人数超过2万,大的学校一年的收入成百上千万,甚至几千万。
靠什么养家?
每一座寺院都有自己不易探寻的生存方式,相比较而言,少林寺的生存方式反而是较为显见的,第一卖门票,第二靠武功,香资收入只能算是并不太重要的第三种收入。
假如一年有100万游客的话,门票总收入是4000万,少林寺可以拿其中的四分之一,也就是1000万。所以说门票确确实实是少林寺最大的一项收益。而且,从门票在总收益中所占的比重也约略可以看到南北寺庙的差别——南方的寺庙多数靠香资供养,按知情者的说法,一些不起眼的南方小庙在20世纪90年代每月的香资也往往有数百万,所以它们很少会为门票的问题操心;少林寺虽然名声响亮,但是据说香资在总收入中并不算高,所以门票问题就成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同样,以武养寺也是一个地域性的产物。
避世还是入世?
一些宗教界人士对于少林寺在目前商业社会中采取过于主动的姿态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少林寺作为一座寺院不应陷入过多的俗务中。
但是笔者认为,少林寺的性格天生即与其他寺院不同。它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寺院,直爽豪迈。这在中国这样强调中庸的国度里是独一无二的。少林寺是皇家寺院出身,有大量寺产,它习武的历史由保护寺产产生。所以不同于一般寺院的朴素,少林寺真刀真枪地为他们的产业而战。由此可以看出,少林寺自古以来就崇尚比较主动的行为方式:不避世,参与政治,治病救人,习武自卫。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少林寺自古以来就带有官方色彩,它没有逃避的基因。它在商业社会中采取主动原本就是可以预想的结果。
只是,商业社会讲究的是一个秩序,即使是一座寺院也必须要为它将进入的这个社会准备好一套有秩序的管理模式。少林寺目前还是子孙堂式的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传承而不利于拓展。少林寺是一座戒律森严的寺院,它之所以受到天下武林的崇敬即在于它武功至强而又绝不以武扬威。但是,随着少林寺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俗生活的挑战,这种管理必然产生疏漏,届时,少林寺无形资产的流失就是出于内部而非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