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 60年蹉跎与奋进

〖2009-12-30 17:23: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生活新报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清杨
 


    1949年,年轻的云南民族烟草业迎来了40岁生日。这一年,中国的命运面临一个巨大的转折,云南烟草业的命运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伴随着全国解放的步伐,云南烟草业也转入了一条新的历史轨道。在此后的60年中,云南烟草业在几经沉浮、历经磨难与蹉跎后,终于在百年后迎来了辉煌的今天,当年的云南纸烟厂几经转变成为了红云红河集团,并已经成为了全球排名第五的烟草巨头。

    1949年—1959年:激情年代 创造经典

    相对于全国的其他一些省份来说,云南在进入近代后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火。内地的众多产业在抗战期间的迁入,也为云南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云南的烟草产业在这段时期也因此受益,卷烟业发展迅猛,到解放前夕,云南的烟草在全国已经名声大震。

    但随着战乱前夕爆发的全社会性的通货膨胀延续到解放初期,加之解放战争中全国烟草产销受到严重影响,云南烟草业的发展进入到了创办以来的最低谷,偷工减料、以劣冒优、仿名造假等情况十分普遍,“重九”牌、“七七”牌、“大运”牌假烟在市场上屡见不鲜,今天的红云红河的前身——云南纸烟厂等大厂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干扰,工厂精心扶植的牌子在市场上难以立足,整个卷烟行业深陷混乱之中。

    1949年6月,云南纸烟厂参照“重九”老牌商标作修改设计,为振声势,特为“重九”冠以“大”字,以显威名,自此,“重九”牌正式更名为“大重九”牌。

    1950年3月8日,云南纸烟厂被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业接管部正式接管,该厂经过改革整治、艰苦创业,逐步理顺混乱局面,生产得到初步发展。1951年底,云南纸烟厂逐步走出了低谷,迈出新的步伐。

    云南纸烟厂经多次摸索改进,终于在1957年5月8日试制成功,经测定各项指标均达到甲级烟标准,正式推出云南第一个甲级卷烟——“红山茶”。“红山茶”定型后,立即投入生产,当年上市即十分畅销,成为云南纸烟厂的名牌产品。在“红山茶”获得成功后,云南纸烟厂把眼光投向了更高目标。1958年,在全国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下,云南纸烟厂提出赶超英国“茄力克”牌卷烟的目标。经过艰辛的试验,终于研制出高规格、高质量的新产品“云烟”,1958年7月,“云烟”正式定型,“云烟”上市后,立即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好评,到1959年初,销往越南、蒙古、捷克、民主德国、缅甸等国家及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和内地其他省份。

    “红山茶”、“云烟”的研制成功,结束了云南没有甲级烟的历史,为昆烟的发展提供了两大支柱,也为云南后起的其他烟厂和云南烟草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云烟”充当了云南发展成为中国烟草强省的开路先锋。

    1960年-1969年:艰难岁月 蹉跎徘徊

    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将云南纸烟厂的正常生产打断。“这是昆烟解放后经历的最为困难的时期。厂子经历了解放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亏损。”王天培说。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云南纸烟厂正常的生产秩序全被打乱。为配合“钢铁大会战”,工厂抽调320人“大炼钢铁”。除了烤烟供应不正常外,就连包装用纸也出现了严重紧缺。“当时曾经用最差的‘马粪纸’这种草纸来包装香烟。”王天培说。而烤烟原料的供应不足,还迫使全国的卷烟行业都曾经用甘蔗渣、茶叶等原料来充当添加物。

    生产的混乱以及原料供应的紧缺,让云南纸烟厂在这个时期生产的产品质量有所下降。但经过1961年到1963年以质量为中心的整顿改革,1964年1月1日改名为国营昆明卷烟厂时,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963年的评比中,昆烟大部分品种都还只是二、三类,但1964年底在全国评比会议上,昆烟参评的5个牌号均被评为一类品,“大重九”、“金象”、“天平”、“安乐”被树立为全国对照牌号,“天平”、“红安乐”被列为全国标兵牌号。

    但随着文革的开始,昆明卷烟厂的生产经营再次陷入困境。1966年第三季度,在全国卷烟质量评比鉴定中,昆烟的产品跌至三类。1965年卷烟产量为132791箱,到1967年时卷烟产量降至69649箱,1968年仅生产了22044箱,退到了50年代初的水平,亏损了59.45万元,这是自1950年3月人民政府接管以来从未有过的事。全省的烟草业,在这个时期都进入到了一个艰难发展的阶段。但在文革最盛的1967年,“春城”牌香烟诞生,并开创了百姓用烟的新时代。而就在这个最为艰难的时期,“云烟”以其过硬的品质,被确定为了国宴用烟。

    1970年-1979年:技术革新 当领头羊

    为缓和文革中武斗对于生产造成的影响,1968年,军代表进驻昆明卷烟厂,缓解了工厂的混乱局面。到1970年,昆明卷烟厂生产得到恢复,总产量达到15.0193万箱。3年后,昆明卷烟厂引进英国莫林斯MK8D卷烟机,开创了中国烟草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先河,昆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技术改造高潮,开始一步步奠定起了昆烟旗下品牌卷烟的黄金品质。1975年,返城知青王天培成为了一名昆烟人。

    由于厂区生产条件、交通条件等原因,这个年代的昆明卷烟厂在返城知青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吃香的单位。“当时社会上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来烟厂,更多人都想去钢铁、机械制造这类国企。”王天培回忆说,当时,作为全省烟厂骨干企业的昆烟,每年要向省内兄弟烟厂提供大量技术支援,他也经常作为技术输出的主力工人,到全省各个烟厂修设备。因为生产技术条件不断进步,1975年,昆明卷烟厂向昆明市轻工业局呈交《昆明卷烟厂扩建为年产50万箱计划任务书》,提出1976年实现产量50万箱的计划。根据出口需要,昆烟在1975年研制出云南第一批过滤嘴香烟——“茶花”牌香烟,结束了云南卷烟不能生产过滤嘴香烟的历史。

    昆烟生产技术的革新进步,也领跑了全国烟草行业新一轮的技术改造。而昆烟则从这一轮的技术改造中,尝到了让企业快速发展的甜头。在引进首套英国莫林斯MK8D卷烟机两年后,昆烟又在1975年引进投产英国MK8D机组1套(生产效率110~130包/分)和西德包装机组1套(生产效率140~250包/分),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976年,昆烟“四五”技改工程完工,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改造目标。文革结束后,见证了昆烟不平凡道路的“大重九”牌香烟终于恢复了生产,在此后的岁月里,这个中国烟草史上的经典品牌也见证了昆烟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每一个步伐。

    9变4:昆曲联姻优势互补

    红云红河集团从组建到发展壮大,都与中国烟草行业的各项改革政策密切相关。

    2008年11月8日,红云集团和红河集团重组成立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继奥驰亚集团、英美烟草、日本烟草、帝国烟草公司后的世界第五大烟草集团,并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不禁让业界联想起2004年9月云南烟草“9变4”的大整合。

    在“9变4”大整合中,原来的昆明、玉溪、红河、曲靖、昭通、楚雄、大理、春城、会泽9家烟厂整合为昆明、玉溪、红河、曲靖4家重点骨干企业。一年之后,已经兼并了春城卷烟厂的昆明卷烟厂和已经兼并了会泽卷烟厂的曲靖卷烟厂再次重组合并,组建成了红云集团,从而形成了云南烟草工业红云、红塔、红河“三足鼎立”格局。

    尽管经过不断重组,但当时就昆曲两厂单个企业来看,在行业内的优势并不明显。靠昆曲两厂各自的力量,要想实现进入中国烟草行业“两个10多个”的理想是不现实的。重组对双方而言是必由之路。

    2005年的重组,使红云集团成为中国烟草行业第一家实现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它的成立,使云南两大烟草企业——昆明卷烟厂和曲靖卷烟厂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创建于1922年的昆明卷烟厂有“云烟”、“红山茶”、“香格里拉”、“茶花”、“春城”等一系列著名卷烟品牌,年拥有126万箱生产计划指标,2004年实现税利88.38亿元,位列全国纳税百强第9位、中国企业五百强第214位、制造业第101位、卷烟制造业第3位;成立近40年的曲靖卷烟厂是中国烟草行业的重点明星企业,拥有“福”、“石林”、“小熊猫”、“吉庆”等著名品牌,2004年,该厂生产卷烟103.72万箱,销售卷烟102万箱,实现税利45.6亿元,列全国纳税百强第27位、中国企业五百强第330位、卷烟制造业第7位、云南省企业百强第9位,工厂所在地曲靖市年产烟叶300多万担,是国内最大的优质烟叶基地。昆曲两厂联合,更有利于品牌的做大做强和原料的组织安排。

    从红云集团重组后开始运行,到2008年1月,作为中国烟草行业首家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工业企业,红云集团实现了效益、品牌的重大突破。2007年,全集团实现利税220亿元,比重组初期增加了57.8亿元,同比增长35.6%。进入2008年,集团继续保持旺盛的上升势头,1月份产销卷烟40万箱,实现利税40亿元,重组优势进一步显现。

    经过这两个阶段的联合重组,红云集团完成了外延式扩张,形成了规模、品牌和原料三大优势。在规模上,红云以每年250多万箱的计划资源、超300万箱的品牌市场规模,名列全国第四位。

    3变2:重组实现烟草大梦

我国现阶段吸烟人口多达3.1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5%,烟叶生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2%,均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烟草业大而不强。据业内统计,中国烟草出口总量占全世界份额的3.5%,卷烟出口总量只占1.8,而且产品质量结构和品牌结构也与烟草大国身份很不相称。


    2008年11月8日,红云红河集团重组成立,至此,云南烟草“三变二”正式成型。业内人士指出,创新企业制度、优化品牌战略、加大技术创新、加快国际化步伐,是红云红河集团由大到强的关键。

    此次红云集团和红河集团重组,不仅仅是两家烟草集团的卷烟生产规模和资产合并,更核心的内容是卷烟品牌的重组。一直以来,红河集团以单一品牌著称,而红云集团旗下的品牌也在进行整合中。原红云集团和红河集团旗下卷烟品牌都将在此次联合重组中受益,重组后将进一步优化集团内部的资源,从而为新集团的长远战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红云红河集团重组形成的超大“体量”,使其具备了和外烟强势企业一较长短的实力,但必定要在制度层面实现新的突破,先进的企业必定要有先进的制度作为保证。重组后的红云红河集团是两家企业实力的叠加?抑或是更高层次的发展?这取决于管理制度的完备与否。原红云集团作为中国烟草第一家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变的企业,首创了中国烟草的“红云模式”,为两家企业的融合准备了较好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优势,在重组后两大集团的融合中充分显现出来。 

    其次,面对国际烟草竞争形势,中国烟草行业需要实施烟草品牌战略,需要创造“高附加值”的烟草品牌,才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中,结构调整是烟草品牌战略的条件。此次重组,不仅满足了原红云和红河集团对规模扩张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优化了新集团的品牌结构,这让行业内外最感欣慰。
 
    重组成立的红云红河集团标志着中国烟草行业进入关键时期——如何从“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打造阶段到“做大做强”的成功阶段。超大的产销规模、先进的管理理念、资源优化配置后重点品牌所积聚的增长潜力,再加上清晰的国际化思路和国际化战略分析,综合这些因素,分析人士指出,红云红河集团将成长为世界前五强,而不仅是世界第五大,为中国烟草圆了一个做大做强的梦想。

    3次技改:

    率先引进“过滤嘴装备”

    上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昆明卷烟厂开始快速扩张。1982年,总投资614.6万元的“五五”技改工程完成,年产量由1976年的15.58万箱增加到40.9631万箱,过滤嘴香烟由1976年的228箱增加到3.4708万箱。

    1985年2月,省经委批准引进卷包设备,昆明卷烟厂扩大40万箱过滤嘴烟生产能力。当年4月1日,昆明卷烟厂完成“六五”技改第一期工程,形成新的20万箱生产能力。1986年“六五”技改工程完成,工厂生产能力达到60万箱/年。“六五”技改使昆明卷烟厂跨入中国烟草行业大型企业之列,是行业内第一家全过程引进制丝生产线、首先引进过滤嘴卷包装备的厂家。

    1987年,昆明卷烟厂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七五”技改,生产能力达80万箱/年。是年,“红山茶”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定为国宴用烟。

    时间进入1990年,昆明卷烟厂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排序中,位列1990年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第一名,同时获中国烟草行业50家最佳经济效益和5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冠军,在250家产值物耗率最佳企业评价中,位居烟草加工业榜首。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