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饮料业年度事件

〖2005-1-18 10:48: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中国食品网消息:


    1 健力宝股权变更风波 
     
    谁是谁非,阴谋还是诡计?要在健力宝股权变更中寻求答案显然并非易事,要用几百字来概括更是一件难事。然而正是这一个民族品牌的股权变更却搅动了地方政府、外来投资者以及前前后后几任董事长的利益和“恩怨情仇”。 
     
    张海,一个神秘的资本大鳄;健力宝,一个高举民族旗帜的本土饮料品牌,在外资和台资企业纵横天下的中国饮料市场,只有它和娃哈哈具有相当实力抵抗外敌;健力宝足球队,一支中超的冠军球队,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足球队,贴满了光辉和理想的标签;汇中天恒,一个成功运作小护士的知名企业;一个当地的政府…… 
     
    从2004年的8月起,联袂上演了一个错综复杂、枝节横生的离奇故事,比任何一个美国大片都来得离奇复杂。 
     
    这场风波起于8月25日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政府召开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会上,健力宝集团执行总裁江达明宣布,张海将不再担任健力宝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接替他总裁职务的是裕兴公司总裁祝维沙,而董事长的职位则由魏小军担任。然而在发布会上,这次健力宝高层人事变动的几位焦点人物张海、祝维沙和魏小军都没有露面。 
     
    10月,统一收购健力宝的消息开始传播。 
     
    计划没有变化快。11月16日,操作小护士品牌的北京汇中天恒投资公司宣布闪电收购健力宝。从此,双方开始进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三水区政府强行介入,汇中天恒新浪发表声明、张海参加新浪聊天,汇中天恒出资解决健力宝球队资金困难……案情的曲折迷离开始将事件追溯到了2002年的股权更替。 
     
    有报道说,中央政府不止一个部门已经介入调查,真相是否能够大白有待时间和调查力度的考验。 
     
    记者点评:尽管全国媒体都在报道健力宝股权变更的事件,但仅仅是雾里看花,不识庐山真面目。在该事件上,处于风暴中心的健力宝不同阵营则体现出了操控媒体武器的能力,从这个层面来看,可悲的是媒体也仅仅是健力宝大片中一个道具。但至今,谁是导演还是一个问号。 
     
    2 “旭日升”卖身还债 
     
    2004年4月,曾缔造中国饮料市场神话的“旭日升”集团的“旭日升”商标所有权,被法院委托拍卖。曾经年销售额过30亿元、雄霸70%茶饮料市场的“旭日升”,走上资不抵债、品牌遭变卖之路。 
     
    旭日升是一个神话。旭日升早期的高速成长丝毫不逊色于可口可乐,但可口可乐把故事延续了100多年,旭日升则已成了昨日黄花。旭日升曾是全国知名品牌,据中国饮料行业协会统计,2000年旭日升总产量103.6万吨,在中国饮料十强中排名第二,曾一度占据茶饮料7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誉为中国茶饮料大王。高峰时期旭日升冰茶的销售额达到30亿元,其品牌价值一度达到惊人的160亿元。2004年,旭日升因债务纠纷,商标、设备历经几度流拍之后,全新的“旭日升”冰茶,曾重现在石家庄市场,但此时的旭日升已经风光难现。 
     
    记者点评:中国不缺一飞冲天的企业,缺乏的是持续发展的企业。除了众多的医药保健企业,旭日升是一飞冲天的典型。旭日升的传奇之处在于创造了一个空白的市场和创新了一种资产运作方式。仅1995年,他们在全国采取借鸡生蛋的运营方式利用租赁厂房或委托加工开设了23家分公司。 
     
    但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企业管理却成了制约发展的硬伤,粗放式的管理导致成本控制流于形式、激励和约束机制发生错位,不计成本地推行广告高空轰炸,派出上千个营销人员寻找经销商,铺货、回款;此外,旭日升粗放的营销模式造致市场冲货现象不断,再到市场秩序混乱引发企业信用危机,旭日升已然坐困危局。 
     
    一个巨人的瞬间倒下也给风波中的健力宝一个暗示。 
     
    3 成本上涨煎熬饮料生产厂 
     
    从2004年6月起,运费,包装以及原材料的一路上涨牵动了食品业的神经。 
     
    “与去年同期相比,占饮料产品成本约50%的包装原料———PET的每吨单价已经上升了30%以上。现在,PET料的价格起跌,牵动着所有饮料生产企业的神经。”一位大型饮料企业的采购主管对记者感叹。 
     
    随着石化产品的价格一路狂飙,食用PET材料每吨单价从7500元飞升到近14000元。这位采购人员表示,如今每天都想着法子从哪里购入尽可能便宜的PET料。 
     
    业内人士透露,塑料瓶、标签、瓶盖等深加工石化产品最高升幅达40%,直接刺激生产成本锐增,并可能影响今年的行业利润下滑20%. 
     
    据悉,鉴于2004年夏天饮料市场竞争白热化,饮料企业并不降价,转而纷纷加强内部成本控制,勒紧“裤头”渡过难关。 
     
    据悉,一些中小企业因为主要原料的升价而开始艰难度日。而众多大型企业正通过规模采购,将成本压力进行内部消化。 
     
    一些以自己吹瓶为主的饮料企业开始从各方面节约成本。广州顶津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崇波指出,产品成本加剧,去年市场竞争又格外激烈,厂家的投入大大增多。“康师傅从小至用电控制,大到人力资源分配等方方面面节约,为自己创造尽可能低的成本。” 
     
    记者点评:谁涨价,就意味着谁失去市场,但不涨价就意味着利润的迅速下滑,在这种两难面前,企业多数选择了后者,因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市场占有率是第一要义的,企业不进则退。 
     
    4 康师傅结盟“朝日”和“伊藤忠” 
     
    2004年1月5日,日本两大企业巨擘“朝日啤酒”和“伊藤忠商事”与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公布,三方将结成战略联盟———合营一家日资股东与康师傅各占50%股权、规模高达9.5亿美元(约近80亿元人民币)的饮料集团。这次合作成为目前日资进军中国内地饮料市场最大的投资项目。而按其80亿元的企业价值计算,该公司也将超越其他国内饮料巨头,成为食品饮料业的霸主。 
     
    据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财务长林清棠透露,朝日和伊藤忠的加盟带来的3.848亿美元现金收益,将主要用于继续投资康师傅核心业务———方便面业务上,进一步加强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所得款项还将用于发展其他投资机会及偿还公司借款。 
     
    同时,三巨头也明确表示,新成立的康师傅饮品在进一步提升现有产品及竞争力的同时,还将开发功能型及咖啡型饮料等新产品,以迎合中国新一代都市消费者的口味。据悉,2002年中国非碳酸饮料的总消费量高达200亿升,而销售总额则高达1170亿元人民币。 
     
    康师傅副总经理滕鸿年当时称,新成立的饮品公司主攻以“康师傅”和“鲜的每日C”为品牌的一系列饮品。而运动型、能量功能型及咖啡型饮料等非碳酸新产品,将是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 
     
    记者点评:在饮料业,现在形成了两乐、康师傅、统一、娃哈哈这五强对峙的格局。健力宝目前是身陷股权纠纷,汇源退守北方,在这种背景下,康师傅结盟日本两个行业巨头无疑是如虎添翼。 
     
    有业内人士曾经向记者表示,三个企业的销售网络令人羡慕:一个是娃哈哈,一个是箭牌口香糖,再一个就是康师傅了。获得了资本的和日本物流老大的支持,这个网络使得康师傅在内地市场与它的老对手统一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5 “鲜”果汁饮料今年要改名 
     
    2004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新规,国内大批果汁饮料奶制品包装上的“鲜”字今年国庆之后将面临着消失的可能。 
     
    据了解,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GB13432—2004《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新标准,进一步强化了食品标签的真实性,凡是经热加工处理的预包装食品,产品名称不能以“鲜”字来命名。如牛奶不能命名为“鲜牛奶”,果汁与饮料须明确区分,名称不能混用。因此,届时“鲜”字很可能在大多数果汁饮料的标签名称上被剔除。 
     
    业内人士介绍,果汁饮品分三类:一是由冷冻浓缩果汁稀释而成;二是浓度已调到与原汁相似的非浓缩果汁;三是真正现榨现做的新鲜果汁。目前由冷冻浓缩果汁稀释而成的果汁饮品在市场上占绝大多数,康师傅鲜芒果汁、统一鲜橙多等都属此类,而可真正冠以“鲜”字的果汁则难觅踪影。 
     
    记者点评:无疑,牛奶行业对“禁鲜令”的反应远远超过了饮料业。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业内专家披露,以进口冷冻浓缩果汁加工“鲜”汁去叫板《标签指南》显然是底气不足,因为国外正在逐步淘汰以冷冻浓缩果汁为原料加工“鲜”汁的做法。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