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民抢注土特产商标
〖2005-1-25 13:37: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
新华网消息:
两年前,西藏日喀则白朗县嘎东镇农民洛布丹增向国家商标局郑重申请“洛丹”牌糌粑商标。这标志着在西藏沿袭了几百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正在被走进市场的西藏农牧民冲破。
农民洛布丹增经营糌粑加工作坊已有几年时间,在后藏日喀则一带小有名气。但是,糌粑生产在西藏农牧区是最普遍的。科学证明,糌粑因其在粮食作物中糖分含量最低而成为糖尿病患者理想的食品。“糌粑销售越来越好,市场也越来越大,这样就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生存,同时为了保护自己产品的权益,我决定申请‘洛丹’糌粑的商标。”洛布丹增说。
酿制青稞白酒在高寒缺氧的西藏很多地方都有历史的渊源。但是,西藏昌都地区盐井镇的藏族农民在2001年注册了藏白酒的商标“达美永”,并且把它推向了市场。“达美永”据说是盐井镇境内一座非常有名的雪山。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西藏农牧民把传统的农畜产品变成了商品。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和农牧民商品观念的逐渐成熟,西藏农牧民纷纷抢住土特产品的商标。
西藏自治区工商管理局商标事物所所长陈国平说,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西藏农牧民的商标意识,从无到有,出现了一种很好的发展兆头。他说,截至目前,整个西藏自治区注册的商标有600多件。
平均海拔4200米的白朗县,是西藏自治区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示范县。最近,白朗县农民也向国家商标局申请了“天域绿”牌蔬菜商标。这是迄今为止西藏第一个本地蔬菜注册商标,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第一个蔬菜注册商标。
白朗县群众把自家门前的一块块田地变成蔬菜大棚,把种植青稞的千年传统改变成种西红柿、七色椒、黄瓜、西瓜等蔬菜水果,并且拿到市场上出售,归功于山东省援藏干部。白朗县援藏干部从援藏资金中一期投资500万元建成了一个占地6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并从山东聘请了30名农民技术员负责生产和技术指导,要求每名技术员带领4名当地农民传授蔬菜种植技术,而且为在基地工作的当地农民每月付300元工资。这一举措大大调动起当地农民学种菜的积极性。
县委援藏书记李会宝介绍,白朗县农民种植蔬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注册商标,就是要把白朗县蔬菜种植进一步推向产业化。
今年55岁的白朗县老人边巴顿珠从开始反对种蔬菜到现在却已经种了几个大棚的蔬菜,一年下来收入在上万元以上。他说:“我想这些都是商品经济带来的实惠在‘作祟’。现在我们的蔬菜又有了自己的牌子,我想收入会更好的。”
同样在十多年以前,西藏昂仁县的桑桑酥油,南木林县艾玛岗的土豆和日喀则市的联嘎姆糌粑,也仅仅是当地农牧民“孤芳自赏”的一道道美味佳肴。他们知道桑桑酥油香醇,懂得艾玛岗土豆嫩脆,知道联嘎姆糌粑白细甘醇,却不懂得让这些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佳品,变成使他们摆脱贫穷和困苦的一种手段。
经过几十年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熏陶,世代轻商的传统观念被深居一隅的藏族农牧民逐出了自己的大脑。桑桑酥油、联嘎姆糌粑、艾玛岗土豆等,如今不仅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同时以其优异的质量、独有的口感、悠久的历史闯入了现代市场,成为了很多藏族人家的待客之品。
不仅农牧民抢住土特产的商标,同时西藏山南地区敏珠林寺的喇嘛也向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申请了敏珠林寺藏香的商标。目前,藏香是西藏本地产品中注册品种最多的。
商品意识的逐渐增强,的确给西藏农牧民带来了很多实惠。去年,西藏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570元,比上年增加了166元。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