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出“洋品牌” 打回老家来
〖2005-3-8 11:47: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
解放日报消息:
(记者李晔)或许你还蒙在鼓里,平日你推崇备至并忠实消费的法国某品牌服装,在法国居然遍寻不着,因为这牌子压根就是咱中国人一手培育的。
记者近日听说,由于铆准了消费者“崇洋”心理,境内少数商人正热衷于在境外注册品牌,一切都为内地的生产和经营服务。目前,此种操作模式在服装、皮革、化妆品、珠宝等行业居多,注册地多为美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我国香港特区。近期手表业亦端倪初露,多选择在瑞士注册。
是聪明人生财有道?记者一探虚实。
“香港品牌”流水线
“卡丹到处有,狐狸满山走,老爷被偷车,鳄鱼全国游,金利来,愁愁愁……”这首打油诗,说的是市场上的“傍名牌”现象。但一位长期从事外贸生意的袁老板则对记者说:真正高明的商人,不屑于打这种擦边球,而是研究政策,合法致富。他告诉记者,一个所谓的“香港品牌”,就是如此诞生的———
首先,在香港注册一个“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步,以该公司名义,在香港注册一商标,顺利的话,5至6个月即可注册成功;第三步,注册一旦成功,大量在内地制造的产品即可标注为香港品牌,同时标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授权监制”及“某国内公司总代理”,产地则标为内地。
如果既贴香港牌,又要标产地香港,除了前两步之外,还得委托香港当地一家贸易公司在香港定牌加工一小批服装。据介绍,香港实行CEPA政策之后,香港到内地的服装、珠宝、化妆品等均为零关税,所以,那一小批服装等货物从香港进入内地,无须过多花费;另外,香港有关部门规定,只要产品成本中30%是在香港完成的,即可获得香港产地证明。与产地标内地相比,“产地香港”的商品在售价上至少可抬高50%,所以对这些内地老板而言,用这30%的费用换个“香港出身”,算是一劳永逸。
老板追求“天衣无缝”
长三角某商标事务所境外注册品牌的代理价为:香港,780美元;英国1800美元;意大利和法国均为1900美元,多为境内注册费的10倍以上。然而,一旦注册成功,商品利润将不可限量,因此境内生意人仍乐此不疲。
该商标事务所商标代理人张先生,几年前曾偏爱市场上“T××”这一国外男装品牌,直到他踏入商标代理这一行当,才知“T××”牌男装的注册方其实是个香港公司。为了增加该品牌的历史感、文化含量和可信度,还在服装吊牌上特意杜撰了一个品牌渊源及创始人的传奇故事……张先生说,“伪洋品牌”基本上难以鉴别。
不过,张先生不得不承认,这些牌子尽管“爹妈在中国,出生在境外”,但无论如何,产品质量上还是“很对得起”这个洋牌子的。
据他透露,如此操作的多为境内颇具实力的老板,“这些老板们靠着多年勤奋,已经打磨出比较知名的国内品牌,再到境外去注册牌子,他们往往不会放弃老牌子,而是两个牌子同步进行,用的却是同样的生产设备、劳动力和销售渠道!但对洋品牌,在形象宣传、销售模式上,常常是国际化手笔,尽量避免露出土样!”
众人争议“伪洋品牌”
在采访中,当记者将“伪洋品牌”的真相告诉法律界人士,以及一些品牌消费者时,有人拍案叫绝,有人提出异议,一时间议论纷纷……
陈志清(上海金茂律师事务所律师):这些厂商在境外注册商标,然后再以境外公司委托生产加工的形式在境内生产并销售,所有程序均合法。但他们在经营过程中,通过虚假广告等形式,肆意吹嘘产品的产地、历史、品质等,利用国人的某些心理获取暴利,这种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属于民事欺诈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但我还是认为,只要能保证产品质量,同时不就产品的境外背景作虚假宣传,这种行为还是值得鼓励的,因为也有厂商在境外注册商标后,授权境内工厂生产加工,产品除了内销外,还出口。这毕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企业进入外国市场的有效策略。
韩伟(海关工作人员):乍一听说,发现自己也曾经买过“伪洋品牌”,面子上确实有些过不去,但仔细想来,这并不能说是品牌欺骗。
因为对异域品牌的莫名崇拜,中外皆然。少林寺、长城在国外不也被注册了N次吗?当年丝绸之路有多少人铤而走险啊!就是因为在中国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丝绸、陶瓷等物,在老外看来简直是金子都换不来的无价之宝。老外是这样,咱中国人也一样,曾几何时,国内化妆品一窝蜂地取名“丝”啊“娜”啊之类的洋名,南方某家用电器名字起得让人误以为是日本牌子。所以,虽然我认为“土制洋品牌”多少有欺诈消费者的嫌疑,但只停留在消费引导上,就质量而言并无欺诈。
我不禁又想,正宗的洋品牌,又有多少是在其本国生产的呢?还不是大量利用了中国的廉价成本?中国纺织业如此优秀,但是,为境外品牌贴牌加工的中国厂商所拿到的利润不足5%。我记得在最近一次大型交易会上,一个帐篷的展区就明确规定,境内厂商若无自有品牌,不准参展,这难道不正折射出我们纺织行业的悲哀吗?
我作为海关工作人员,历来支持国货。所以,中国人与其购买正宗洋品牌,让绝大部分的利润被老外赚去了,还不如购买咱们自己“出产”的洋品牌,牟取暴利的国内老板把税交在国内了,不管怎么说,肥水不流外人田。
王伟健(品牌消费者):首先,我认为这些商人对大众消费心理把握得很到位。其次,我想说两点好处:第一,“土制洋品牌”操作起来很国际化,这也是提升国内品牌的一个方法;第二,老板们运作洋品牌,不忘自己的老牌子,这也可以看作是开发不同层次的市场,这是市场细分的大势所趋,也是企业家成熟的表现。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