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美政府审查 联想并购风波尘埃落定
〖2005-3-10 19:44: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专电 令人焦虑的等待之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终于完成了对中国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个人电脑(PC)业务的审查。9日晚,联想向记者的电子邮箱中投送了一封邮件,透露了这一消息。联想并购风波尘埃落定。
去年12月8日,联想与IBM共同签署了酝酿13个月之久的转让协议:联想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知名品牌I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从而组建起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此外,还有5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到17.5亿美元。收购完成之后,占全球PC市场份额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而新公司成立之后,总部将迁往纽约。一夜之间,北京中关村土生土长的联想成功登陆美利坚。
然而,就在双方准备进一步磋商整合业务时,并购活动节外生枝。1月26日,3名美国共和党议员联名致信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认为这一并购可能危及美国国家安全,中国可以利用IBM在北卡罗来纳州的研发中心窃取美国的商业机密和先进技术,并将这些技术用于军事目的。于是,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决定,对此次并购展开为期45天的全面调查,从而为这桩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画上了暂停符。
一直为此揪着心的联想掌门人柳传志,在得到并购案已通过美国政府审查的消息后,长出一口气。10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在此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柳传志表示,“联想和IBM配合得很好,整合工作进展顺利,期待新联想在全球IT业务领域一显身手。”
事实上,此前柳传志的揪心并非没有原因。成立于1975年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外国公司并购美国企业的案例是非常少见的。据统计,去年向该委员会申报的相关并购案近50件,委员会只调查了1件。而委员会成立30年间,共收到申报外国并购案1500多件,进行全面调查的只有22件。
“此次审查让联想对国际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国家安全管理等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联想首席执行官、候任联想董事局主席的杨元庆,经此风波后向记者袒露心声。
“事实上,联想对并购活动蓄谋已久。”《联想风云》作者、《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凌志军指出,过去两年联想的一系列行为,包括更改商标和英文名称、调整公司战略、收缩业务、裁员、专注个人计算机、成为奥运会合作伙伴、卖掉信息服务业务,以及顽固地坚持在中低端领域的竞争方向,都是为了实现成为一间跨国公司所做的铺垫。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需要一大批跨国公司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和发展的主力军。而联想并购IBM PC业务以及由此引发的风波,为中国企业探索跨国并购道路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加入WTO之前,中国企业主要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而加入WTO之后,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方式。此次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正是中国本土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成功探索。
然而,也有专家谨慎地指出,现在称联想已实现了成功跨国并购还为时尚早,而且联想经验也许只适用于联想本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康荣平、柯银斌撰文告戒中国企业,慎学联想“蛇吞象”。他们指出,一般并购的平均成功率为40%,跨国并购的成功率更低一些,“蛇吞象”的跨国并购成功率最低,大约只有百分之几。
相形之下,康荣平和柯银斌认为,“少吃多餐”的并购法则也许更适合作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中国万象集团、海尔集团探索跨国经营的做法更为可取。据了解,万象集团在经历了1995年到2001年的谈判后,才在价格最低时成功收购美国上市公司UAI。而海尔集团早在1991年产品就出口到欧洲,1996年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建厂,1999年到美国建厂,直到2001年才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所属的一家冰箱厂。
“但无论如何,联想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一种参照模式。”一位分析人士评论道,并购使联想走上了一条尽管风险极高但却一跃成为跨国公司的道路。正如柳传志对新联想未来的描述:“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狱。”
“我们将把英语作为新联想的官方语言。”面对不言而喻的险途,杨元庆表达了成功实现联想国际化的决心。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