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农户+商标”成中国促农增收新模式
〖2005-3-18 13:57: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
农民日报消息:
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工商管理机关积极推动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公司+农户+商标”成为利用知识产权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模式,“品牌富农”、“品牌兴农”正在逐步成为地方政府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战略。
重庆市工商局全面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在“走近企业”服务活动,送知识产权“上山下乡”,配合有关部门,鼓励推行“公司+农户+商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品牌农业,涌现出了一批有较强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涪陵榨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0年获得注册后,涪陵区榨菜管理办公室通过抓龙头企业,强化地理标志的使用管理,企业绩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去年涪陵榨菜实现产值6亿元、销售收入8亿元、出口创汇1050万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72%、42%、62%。全区102家榨菜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直接带动16万户、60万农民,人均增收200.3元,比2000年增收159.53元。
河北省迁西县工商局积极配合县政府,加强“迁西板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建立专门网站、设立“迁西板栗”专卖店、培养板栗营销经纪人队伍,使板栗生产、销售良性发展。2004年,受干旱的影响,板栗产量虽然仅1.3万吨,但板栗在一个月内就以每公斤12.2元的平均价格全部售出,栗农直接收益1.59亿元,减产未减收,比2002年增收2500万元。
“信阳毛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注册后,河南省信阳市工商局指导信阳市茶叶协会对“信阳毛尖”茶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规模化管理,大力推进“龙头企业+茶农+商标”的生产模式,使“信阳毛尖”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成为信阳的一大支柱产业,形成产值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10余家,从业茶农20余万人。2004年,“信阳毛尖”产量达1450万公斤、产值7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1%、28%,茶农人均收入3700元,比2001年增长了17%。
四川省积极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将知识产权运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使“公司+农户+商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更为清晰,实现了“一件商标,带动一个企业,富裕一方百姓”的战略目标。南充市政府先后三次发文,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南充的“凤凰山”牌冬瓜、“小龙”牌南瓜由过去的每公斤不足1元增至1.8元和2.2元,“西河”牌山羊由过去每公斤6元上升到8.4元。
“六安瓜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注册后,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农户+地理标志+专营店”的六安茶叶的产业化模式,既保证了茶叶品质,又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安徽省六安市15家授权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生产的茶叶250吨,产值12亿元,每公斤增值2500万元,全市12万茶农人均增收250元。
“南丰蜜桔”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注册保护后,江西省南丰县在符合种植地域范围内的80%的农民都栽种南丰蜜桔。村村创办南丰蜜桔园艺场,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总产3亿斤,南丰蜜桔及相关产业产值达6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年收入由1998年的2300元增加到2003年的2841元,其中蜜桔收入由原来的300元增加到2003年的1001元,并带动了商贸流通市场,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湖北省石首市“两湖”集团商标获得注册保护后,以“两湖”西瓜为依托,推动了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两湖”西瓜的销量比商标注册保护前逐年递增,2003年总产量达到4万多吨,实现产值6400多万元,“两湖”西瓜被农民誉为“脱贫瓜”、“致富瓜”,与种植、销售相关的20000多农民率先脱贫致富,其中年收入超过万元的由1999年的200多户增加到2530户。
北京市工商局在以商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致富上,采用典型引路的方式引导农民自觉运用商标战略开拓市场,通过指导经济组织运用农产品商标许可使用方式,扩大了农产品商标的使用规模,带动农民走上进入市场的捷径,快速致富。截至2003年底,北京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1369件。(刘强 万琳)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