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用标准化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2/10/26 9:48:29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信息来源:青岛日报  信息整理编辑:悠乐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期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青岛作为一座产业型城市和“品牌之都”,在推进标准化和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获批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两个领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记者从青岛市市场监管局获悉,青岛市主导或参与制修订195项国际标准、1900多项国家标准和1800多项行业标准,其中去年制修订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达到540项,为历年最多;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4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41万件,均列全省首位。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主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更是指明标准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中的关键作用。

  10月21日上午,全市标准化委员会全体会议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快把青岛市打造成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在今年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的榜单上,青岛共有19个项目获奖,其中金奖1项、银奖3项,优秀奖15项,涵盖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技术领域。

  在这份长长的榜单中,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与青岛中车四方轨道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复合焊连续焊接方法及装置、焊接成品、车体”专利获得中国专利银奖。

  这不是中车四方第一次获此殊荣,仅金奖就已拥有4项。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领跑者”,中车四方持续开展自主创新,掌握高速动车组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兴号”系列高速动车组,助力我国高速列车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蝶变。

  通过践行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中车四方持续擦亮中国高铁“金名片”,目前拥有授权有效专利3993件,其中发明1731件,成为青岛市近些年来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最佳代言人。

  十年来,青岛市各类知识产权创造始终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截至今年8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53万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4.93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41万件,每百户企业拥有注册商标54件,均列全省首位。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有效量达到4939件,居全国前列。在近三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青岛市累计获7项金奖、3项银奖、57项优秀奖,获奖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市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5件,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72家。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积极促进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围绕24条产业链遴选培育了18项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组合,各项目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达10%以上,其中3项超过50%。“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山东平度)”获得认定,“胶州大白菜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

  “知识产权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模式创新转向科技创新,必须突破科技供给约束,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为前提,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善武表示,青岛市历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抓好顶层推进,加强政策引领,增强知识产权发展动能。青岛市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构建起“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工作格局,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绩效、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等,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考核。

  加大保护力度,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和“铁拳”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违法行为,高效处理抢注“冰墩墩”“雪容融”等冬奥会标志违法案件。获批省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试点,不断提高办案质效。在全国157个城市2021年度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中,青岛市位列第18名,比上年提升29个位次。

  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知识产权服务效能。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专利、商标、国防专利业务实现“一次办好”。今年以来,平台受理完成的17万余件业务保持“零差错”。平台首创的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金融新产品,累计为244家中小微企业实现贷款448笔,贷款金额累计16.22亿元。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获批设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和海外纠纷应对指导分中心,在全球12个城市和地区设立海外维权办事处,为青岛市企业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保驾护航。崂山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发展示范区通过评估验收,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园区内集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220家,为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2020年和2021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青岛被列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指标标杆城市。近年来,先后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城市。今年8月,在新一轮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创建中,青岛市又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市北、崂山、城阳、西海岸新区和即墨五区分别获批国家试点示范县区。

  积极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深,越是严格执行标准的企业,越有市场中的发言权;越是主动制定标准的企业,越有市场中的话语权。

  近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青岛标准先进性评价”第四批单位名单,海尔集团、青特集团、三利集团等8家企业的产品执行标准成为“青岛标准”的代表。

  “青岛标准先进性评价”是市市场监管局组织,由标准化评价机构对青岛市企业和社会团体主导、主持制定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其主要指标是否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国际空白进行的评价活动,旨在鼓励市场主体研制和执行高标准,强化标准在推进技术进步、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青岛标准建设,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名单上的这8家企业如今都是行业领军者,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重视创新成果的标准化。从防电墙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到海尔物流公司承担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再到承担筹建第一个行业领域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海尔集团逐渐成为中国家电行业标准的引领者,构建了覆盖全球、开放的标准资源网络,累计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84项,国家行业标准655项。三利集团成立标准化管理部门,编写了无负压供水设备相关8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行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样的企业,在青岛数不胜数。记者从市市场监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95项,占全省77%;制修订国家标准1900余项、行业标准1800余项,均居全省第一。承担国际和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25个,占全省47%,居计划单列市第一;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专家65人、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专家488人,均居全省第一。开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5类、85项,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2个,项目类别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一组组数据展示了青岛标准化工作的卓越成就,这与青岛市各种政策支持密不可分。青岛是全国第一个提出“标准化+”的城市,实施标准化战略起步早、层次高。2003年以来,青岛在全国较早出台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标准化战略的政策文件,市财政配套了标准化资助奖励资金,截至目前,累计对5217个标准化项目给予1.48亿元的扶持。全市各个区市和功能区都出台了各自的标准化项目资助奖励政策文件,其中李沧区市场监管部门首次将获得青岛标准先进性评价、通过市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验收的组织纳入奖励范围,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各单位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

  2017年青岛市成功举办了首届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准化平台。论坛举办期间,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青岛)揭牌成立,青岛成为ISO在中国唯一的培训基地,先后举办16期国际和国内省市培训班,培训来自东亚、南亚、中亚、东欧等39个国家的学员1000余名。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原主席张晓刚个人捐资200万元,设立青岛时序国际标准化奖励基金会,为青岛标准国际化提供支持。德国电子电气信息技术协会(VDE/DKE)设立青岛代表处,与国家家电、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合作。

  通过设立这些国际平台,青岛不断聚集国内外优势资源,逐渐打造标准化核心资源聚集地。科研机构是标准化工作的另一有力支撑。2017年青岛大学标准化学院成立,开始标准化工程学历教育,这是全国第一个综合类院校的标准化专业,在校本科生120人,硕士研究生15人,毕业60人,为标准化事业长远发展积蓄人才储备。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全面落实“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要求,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青岛标准体系建设,先后印发了《青岛市乡村振兴标准体系》《青岛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标准体系框架(试行)》以及《青岛市海洋及相关产业综合标准体系框架(试行)》,建立起青岛市标准化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支点,为推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青岛模板、贡献了青岛经验。

  助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

  标准、知识产权和质量是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基础。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而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工作是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

  青岛将以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造,推动全市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工作再上新台阶,更好发挥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对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为全国、全省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事业创新发展作出示范、打造样板。

  以打造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全力推进青岛标准化工作。实体经济是青岛的立市之本,也是推进标准化的主战场,要加快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支持海尔、海信、中车四方等企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领域,再制定一批国际标准。

  加快抢占新兴产业标准话语权,支持歌尔、芯恩、京东方、华大基因等头部企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制定一批行业新标准。突出海洋特色,围绕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深远海养殖、海水淡化等重点产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提升现代服务业标准,全市重点发展的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等七个现代服务业,两年内都要建立发布标准体系。

  深入开展城市更新、城市建设、城市管理标准攻坚行动,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完善城市更新标准,围绕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低效片区开发建设、旧城旧村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及时把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标准,推动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加快提升城市管理标准,突出道路保洁、背街小巷保洁、农贸市场管理、公园城市建设、交通秩序等领域,让城市管理更加精致精细。

  结合数字青岛建设,构建一批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提高数字化标准竞争力。加快打造工业互联网标准高地,全力支持卡奥斯制定更多国际国内标准,争创国家级工作互联网标准实验室,支持纺织服装、啤酒饮料等特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积极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发挥好海尔、青啤“灯塔工厂”引领作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知识产权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青岛将积极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青岛市拥有29所高校、2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拥有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等50多家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500家,创新创造的潜力很大。青岛市将发挥好科研机构作用,聚焦全市重点发展的17条制造业产业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攻关,加快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指导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力争三年内培育200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示范企业。促进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支持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品牌化,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快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构建知识产权链条式转化模式,围绕17条重点制造业产业链,构建以“链主”企业或龙头企业为核心,驻青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转化模式,提高知识产权转化效能。构建“产学研”合作新生态,发挥好全市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作用,推进驻青高校、科研院所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专利开放许可”,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知识产权成果应用。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开发更多便利化的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服务,用好总规模12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有效盘活知识产权。

  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落实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完善全链条保护体系,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强化依法保护,发挥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震慑作用,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强化涉外保护,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布局海外维权服务站点,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保障。(记者 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