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专利“存量” 拉动市场“增量”
〖2023/12/27 7:45:14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信息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信息整理编辑:咖啡
——《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系列解读②
截至2023年9月底,我国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万件,有巨大的转化潜力。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是加快高校院所专利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关于此,《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方案》)提出,建立市场导向的存量专利筛选评价、供需对接、推广应用、跟踪反馈机制,力争2025年底前实现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有效专利全覆盖。这为该项工作明确了落实方向。
“通过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存量专利,挖掘有开发和运营价值的专利,督促高校和科研机构采取自主运营或与企业合作运营等多种形式强化专利转化运用,将有助于推进专利产业化,加快专利技术的价值实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国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存量分层 推送差异化
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的大量专利,该如何向专利需求方合理推送?《方案》明确,由高校、科研机构组织筛选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专利,依托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统一线上登记入库。有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按产业细分领域向企业匹配推送,促成供需对接。
“我国高校专利有着基础性强、保有量多、技术点散的特点,常规性的分类、匹配、推送手段难以满足转化需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新成果为高校专利转化水平的再提升带来了新机遇。”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朱新远表示,《方案》创造性地提出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成果推动校企精准对接、高效互动,为破解高校专利转化难题提供了良好思路。
存量专利分层是差异化推广的落脚点。《方案》指出,基于企业对专利产业化前景评价、专利技术改进需求和产学研合作意愿的反馈情况,识别存量专利产业化潜力,分层构建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加强地方政府部门、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和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体系等各方协同,根据存量专利分层情况,采取差异化推广措施。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因为存在难识别专利与技术、产品的关联,难判定专利技术成熟度等痛点,购置和转化高校院所专利存在着看不清、看不懂、不愿接及接不上等顾虑。《方案》提出的专利分层有利于将高校梳理后的专利按意向合作的企业类型多模式推动转化,能够高效解决识别后的存量专利‘去哪里’的难题。”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江苏省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主任 王 亚利表示,在具体落实中,建议研究制定存量专利梳理、加工规则,推动各地围绕主导产业加强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存量专利梳理工作,并建立完善的转化运用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全国“一张网”,促进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的全国性流动。
“存量专利分层考验专利评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建议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或技术转移部门积极与第三方机构、学术专家合作,运用专业、全面的评估指标对自身现有专利进行评估,促成存量专利的更精准推送。”南京工业大学科研院院长姜岷表示。
强化合作 实现高价值
《方案》进一步对高价值专利的产生和转化构建了路径。其中提出,针对高价值存量专利,匹配政策、服务、资本等优质资源,推动实现快速转化。在盘活存量专利的同时,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在科研活动中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积极与企业联合攻关,形成更多符合产业需要的高价值专利。对此,很多企业深有感触。
2021年10月,湖州现代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通过浙江省知识产权局精准匹配系统的推送,找到了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吴震宇的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三维编织捆绑纱控制的携纱器及反馈系统”。双方由此展开校企合作,实现公司的技术升级。“高校和科研机构掌握着很多前沿技术,而企业的产业化能力较好。如能突出双方优势开展技术研发,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解《方案》的内容后,该公司副总经理倪志琪表示,专利的精准匹配推送将搭建起企业和高校院所交流合作的桥梁,双方可以借此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的匹配度,促成长期技术合作,从而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和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我们此前与太原理工大学深度合作,面向市场需求,对合作专利成果进行技术改进和相关产品的迭代更新,开发了一系列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低碳绿色可再生材料等,并取得了不错的落地运用效果。”山西吸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举德表示,当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形成专利技术转化包或专利池的方式,提升技术供给的质量。未来,该公司将与更多高校加强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市场中实现应用,更多市场需求在合作中得到满足。
“高校和科研机构既要重视专利申请,也要注重推进专利产业化。专利走出实验室和‘象牙塔’,方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孙国瑞表示。(记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