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里的知识产权故事

〖2024/6/2 9:39:31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信息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信息整理编辑:悠乐
 
        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下称凉山州),曾是贫困的代名词。如今,凉山州园区林立、瓜果飘香,已成为一片产业发展的热土。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凉山州,近距离探访知识产权为其带来的文化之韵、产业之变、乡村之美。

  商标为笔    绘就“好丰景”

  从高空俯瞰凉山州,大片雪白的“湖泊”反射着阳光,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这些“湖泊”,其实是连片的果蔬种植大棚。近年来,凉山州打造特色农产品商标品牌,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在凉山州昭觉县四开镇好谷村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里,600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明亮洁净,身着当地民族服饰的农民在一排排蔬菜间穿梭忙碌,一箱箱印有“虹谷拉达”等商标的蔬菜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

  村民则日且6年前将家里的13亩土地流转后,自己留在园区打工,除去流转土地的租金,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

  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董事长廖伟向记者介绍,该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安置群众入园务工等方式,强化联农带农作用,推动实现乡村振兴。2023年,园区接收务工7.6万人次,务工收入达679.05万元。

  在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展示的系列产品包装上,很多贴上了“大凉山”商标。2010年起,凉山州农学会开始对“大凉山”进行商标布局并开展相关品牌建设活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经过10余年的品牌打造,截至2023年10月,获得授权使用“大凉山”商标的产品数量已超过1600个。

  地标赋能    结出“兴农果”

  打造地理标志品牌是凉山州发展苦荞产业的重要举措。有了品牌,苦荞成为地标兴农的重要抓手。

  “我们县一家从事苦荞产品销售的企业在获得授权使用‘昭觉苦荞麦’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有力带动了农民就业,2023年带动2000多户苦荞种植户增收300多万元。”昭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吉布拉一说。

  5月的凉山州会理市,万亩石榴园好似穿上了“红色新装”。会理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的古桥村,探索村企合营模式,带动本村劳动力100%实现就近务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5万元,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农户超200户。

  走进冕宁县宏模镇优胜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油橄榄基地。2011年,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春福在实地考察冕宁县的气候、土壤和地理条件后,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致富的“绿果果”。十几年来,林春福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周边乡、村、社区5000户共2万余人加入油橄榄产业。

  文旅添彩    唱好“振兴曲”

  从凉山州打造“夏季清凉·凉山真凉”“冬季暖阳·凉山不凉”特色品牌,到辖区各地、各主体申请“彝海”“螺髻山”等商标并推出各具特色的商品、服务……凉山州在“文旅强州”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在凉山州西昌市大石板古村里,游客们身穿彝族传统服饰,在村中穿行、拍照。“这家咖啡馆原来是村里的牛圈。”“这家民宿曾是打米房。”大石板社区妇联主席肖文婷介绍,大石板古村引进多家知名民宿品牌,在民宿和餐厅的设计中融入了独特的土坯房文化、茶马文化,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个性化文旅体验。如今,全村共有民宿、客栈超200家,400多户村民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

  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以前居住的土坯房没有窗户,十分低矮。2019年春节前,他们一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有空余房间开设小卖部。去年,他的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如今,他家的新房子和老房子都成了旅游景点,让游客在对比中感受山乡的巨变。(冯飞  赵俊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