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馆藏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

〖2024/6/18 8:19:11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信息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信息整理编辑:悠乐
 
        借AI技术呈现,用微短剧形式讲述,馆藏“吴王夫差”青铜剑穿越时空而来,再现一段尘封的故事。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下称国博)携手中国传媒大学推出AI文物微短剧《吴王夫差青铜剑》,通过人工智能助力文物“活起来”。自2020年全面启动实施馆藏文物活化工程以来,国博已陆续推出中华文明云展、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和“仝古今”,以及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俑立千年》等,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立足丰富馆藏,利用科技赋能打造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物活化品牌,是国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记者从国博了解到,国博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历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工作实现了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的转变。

  国博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每年推出40余个展览。针对这些国之瑰宝,国博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围绕馆藏文物资源、馆藏文物数据、展览数据、科研成果、文创开发、专利申请等方面,先后出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著作权管理办法》《中国国家博物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激励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风险防范机制,完善监管体系,规范管理各类无形资产。

  目前,国博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产权创建机制。据介绍,国博通过3个方面来提供知识产权资源:一是大力开展馆藏文物数据的采集工作,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供授权的文物数据库;二是通过科学研究、展览展示等活动,创造源源不断的可供授权和对外合作使用的知识产权资源;三是通过多媒体转化、文化创意设计等方式,创造与文物有关的全新知识产权载体,形成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资源。

  文物数据采集是博物馆进行馆藏文物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关键。国博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主任李华飙向本报记者介绍,国博拥有文物数据的二维、三维采集团队,技术及设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团队将采集到的数据汇聚到藏品大数据平台,形成数据的存储管理体系。截至2023年底,国博共有160万张文物二维影像数据和7000件文物三维模型数据,并初步实现了畅通数据大循环的目标。不仅如此,78万件文物数据、近百个数字展厅及各种音视频等数据均已在国博官网面向公众开放,基本实现了面向馆外的数据畅通。截至目前,国博还以直接授权的方式,共计办理授权工作1000余件,累计授权数据量约20TB,平均每年办理数据授权300余件。

  为更好规范文物数据授权,同时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国博于2019年在馆内发布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授权管理办法(试行)》,2020年发布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影像数据归档与管理办法(试行)》,同时依托课题及专业市场化数据安全技术公司并借助区块链等方式保障数据安全。

  在馆藏文物活化过程中,文创产品开发格外受到关注。国博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廖飞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博打造出丰富的具有鲜明国博特色的文创产品,以“中国大宁”钢笔礼盒套装、国博110周年文创口罩等为代表的一批原创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国博美馔”品牌推出的“月出东山”中秋月饼礼盒、“四羊方尊”考古巧克力、“击鼓说唱俑”语音导览棒棒糖、国博110周年桃酒礼盒等10款产品同样深受观众喜爱。

  “未来,我们将结合文博行业发展需求,深入开展数据确权、IP授权等文博热点话题的法律研究,特别是处理好数据开放与数据隐私保护的关系。同时,构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融合发展的国博特色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和馆藏IP授权体系,打造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物活化品牌,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国博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博将发挥国家大馆的带动作用,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动更多馆藏知识产权产品在文博行业内实现开放共享,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展现更大作为。(记者  窦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