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相关罪名的立案追诉标准

〖2024/9/12 15:59:24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信息来源:中华商标协会  信息整理编辑:小白
 
        根据公安部最新印发的《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补充规定(二)》的通知(公通字〔2024〕6号),以及此前印发的《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公通字〔2020〕9号),《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补充规定》(公通字〔2021〕7号),公安食药(环)侦共管辖38个罪名,现将涉及知识产权案件的8个罪名的立案追诉标准整理如下:

        假冒注册商标案(第213条)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二)假冒两种以上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一)改变注册商标的字体、字母大小写或者文字横竖排列,与注册商标之间基本无差别的;

        (二)改变注册商标的文字、字母、数字等之间的间距,与注册商标之间基本无差别的;

        (三)改变注册商标颜色,不影响体现注册商标显著特征的;

        (四)在注册商标上仅增加商品通用名称、型号等缺乏显著特征要素,不影响体现注册商标显著特征的;

        (五)与立体注册商标的三维标志及平面要素基本无差别的;

        (六)其他与注册商标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第214条)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二)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三)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已销售金额与尚未销售的货值金额合计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案(第215条)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二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二)伪造、擅自制造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两种以上注册商标标识数量在一万件以上,或者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假冒专利案(第216条)

        假冒他人专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非法经营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二)给专利权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三)假冒两项以上他人专利,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侵犯著作权案(第217条)

        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或者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或者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或者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违法所得数额三万元以上的; 

        (二)非法经营数额五万元以上的; 

        (三)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复制品数量合计五百张(份)以上的; 

        (四)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复制品数量合计五百张(份)以上的; 

        (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以刊登收费广告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收取费用的情形,属于“以营利为目的”。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是指没有得到著作权人授权或者伪造、涂改著作权人授权许可文件或者超出授权许可范围的情形。 

        “复制发行”,包括复制、发行或者既复制又发行的行为。 

        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他人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行为,应当视为“复制发行”。 

        侵权产品的持有人通过广告、征订等方式推销侵权产品的,属于“发行”。 

        “非法经营数额”,  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过程中,制造、储存、运输、销售侵权产品的价值。已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实际销售的价格计算。制造、储存、运输和未销售的侵权产品的价值,按照标价或者已经查清的侵权产品的实际销售平均价格计算。侵权产品没有标价或者无法查清其实际销售价格的,按照被侵权产品的市场  中间价格计算。 

        销售侵权复制品案(第218条)

        以营利为目的,销售明知是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侵权复制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违法所得数额十万元以上的; 

        (二)违法所得数额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尚未销售的侵权复制品货值金额达到三十万元以上的。 

        侵犯商业秘密案(刑法第219条)

        侵犯商业秘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二)因侵犯商业秘密违法所得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三)直接导致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因重大经营困难而破产、倒闭的;

        (四)其他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形。

        前款规定的造成损失数额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可以按照下列方式认定:

        (一)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尚未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的,损失数额可以根据该项商业秘密的合理许可使用费确定;

        (二)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后,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的,损失数额可以根据权利人因被侵权造成销售利润的损失确定,但该损失数额低于商业秘密合理许可使用费的,根据合理许可使用费确定;

        (三)违反约定、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损失数额可以根据权利人因被侵权造成销售利润的损失确定;

        (四)明知商业秘密是不正当手段获取或者是违反约定、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允许使用,仍获取、使用或者披露的,损失数额可以根据权利人因被侵权造成销售利润的损失确定;

        (五)因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导致商业秘密已为公众所知悉或者灭失的,损失数额可以根据该项商业秘密的商业价值确定。商业秘密的商业价值,可以根据该项商业秘密的研究开发成本、实施该项商业秘密的收益综合确定;

        (六)因披露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而获得的财物或者其他财产性利益,应当认定为违法所得。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权利人因被侵权造成销售利润的损失,可以根据权利人因被侵权造成销售量减少的总数乘以权利人每件产品的合理利润确定;销售量减少的总数无法确定的,可以根据侵权产品销售量乘以权利人每件产品的合理利润确定;权利人因被侵权造成销售量减少的总数和每件产品的合理利润均无法确定的,可以根据侵权产品销售量乘以每件侵权产品的合理利润确定。商业秘密系用于服务等其他经营活动的,损失数额可以根据权利人因被侵权而减少的合理利润确定。商业秘密的权利人为减轻对商业运营、商业计划的损失或者重新恢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其他系统安全而支出的补救费用,应当计入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的损失。采取非法复制、未经授权或者超越授权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方式窃取商业秘密的,应当认定为“盗窃”。以贿赂、欺诈、电子侵入等方式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应当认定为“其他不正当手段”。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商业秘密案(第219条之1)

        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商业秘密的,应予立案追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