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 我们一起走过

〖2025/3/28 8:26:02时〗 白兔商标专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信息来源:中华商标杂志  信息整理编辑:紫藤
 
        2025年,适逢《中华商标》创刊30周年。30年前,《中华商标》在变革浪潮中破茧而出,不仅为全社会知晓商标打开一扇窗,也受到读者的喜爱与关注。30年来,《中华商标》契合时代步伐,记录商标声音,彰显商标价值,绽放青春风采。在《中华商标》创刊30周年之际,一幕幕往事随着岁月的洗礼化为一段段回忆与感悟。

        焕生机:激活《中华商标》一池春水

        1982年,正值《商标法》颁布第一年。这一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工作,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商标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伴随着新时代足音,商标行政核转制予以取消,代理制改革稳步推进,商标代理组织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势头,但那时我国大陆地区还没有商标民间社团组织。1993年9月,“台湾自创品牌协会”抵京,受到大陆高规格接待,凸显了知识产权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台湾省商标民间组织在其相关机构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一座“连心桥”,助力市场主体不断强化商标专用权保护。这一做法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高度关注,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真研究筹划,中华商标协会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呼之欲出。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1994年9月9日,中华商标协会在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商标领域的全国性民间团体应运而生。中华商标协会的诞生标志着商标社团组织迈入一个新始点,从此驶入一个快车道。这一重要举措为商标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不仅激活了中华商标协会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中华商标》的一池春水。机缘巧合的是,我参与了中华商标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在秘书组承担文字、外联等工作。那时的我还年轻,不由得被这一极具挑战性和成就感的全新岗位所吸引。我带着好奇而又忐忑的心情叩开《中华商标》编辑部大门,奔赴一场出圈和破圈的旅程。也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让我与《中华商标》结下不解之缘。

        提品质:书坛泰斗欧阳中石题字

        为培育创刊特色,提升办刊质量,中华商标协会领导提出拟请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中华商标》题写刊名。当年的我懵懂而冲动,一拍脑门儿就揽下了这一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冷静下来才感受到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要知道,自己既缺乏工作经历,更谈不上什么人脉,对我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高不可攀的挑战。

        欧阳中石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书法理论家和京剧艺术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八十年代初调入原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并担任博士生导师。欧阳中石在书法、教育、文化理论诸方面均有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当代书法学科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十分庆幸的是,欧阳中石就住在学校的家属宿舍区,刚好和我婆婆是同事。

        记得婆婆带我登门拜访时,先生不幸患上眼疾,没想到竟不顾身体不适欣然应允,令人由衷地钦佩。欧阳中石不愧为书坛泰斗,挥毫之间书法力作“中华商标”浑然天成。看到题字,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先生的书法作品俊朗而飘逸,古朴而秀美,既蕴含传统书法的基因,又注入现代艺术的元素,更具时代气息和独特魅力。

        1995年6月15日,经历数月的孕育和打磨,由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和中华商标协会联袂打造的《中华商标》在中外读者的期盼中新鲜出炉。《中华商标》从此掀开新篇章,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的“中华商标”四个大字赫然在目。该杂志一经出版就以崭新的面目令人眼前一亮,为赋能商标高质量发展吹进一股新风。

        舒画卷:执青春之笔书时代风采

        作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期刊,《中华商标》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从诞生之日起就紧扣时代的脉搏,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影响力与传播力,通过深耕专业领域和深度挖掘题材,为商标变革发展鼓与呼。《中华商标》从多维度、多视角采撷鲜活素材,用一篇篇文字和一段段记忆解锁商标真谛,做得是风生水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商标》不断打破时空壁垒,读者既可以线下订阅纸质版,也可以在线浏览公众号,特别是将声音和视频镶嵌其中,数字化和带入感拉满“氛围感”。线下与线上的深度融合,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这种视听盛宴更立体、更鲜活,也进一步拉近杂志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拓宽用户增长的空间。

        从过去坐机关的撰稿、投稿、改稿到当编辑之后的约稿、组稿和审稿,途经的每一程都看到别样的风景,走过的每一步都镌刻时光的印记。在编辑部的日子里,用镜头记录的每一个瞬间生出的无限惊喜与感慨,既增长知识与才干,也令我从中得到历练和沉淀。创刊虽面临诸多困境与艰辛,内心却始终充满感恩、激情与憧憬。

        春华秋实30载,时光不仅见证了《中华商标》岁月长河的印记,也见证了《中华商标》化茧成蝶的蜕变。由于工作岗位变动,我离开了编辑部,虽然心中充满难以言表的不舍,但这本杂志一直陪伴我走到今天,我为自己曾经是一名编辑而感到幸运、欣慰和骄傲。30年风华正茂,正值青春,未来可期!这正是我发自内心的希冀与期待。(杨萍)

        作者系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原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