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交易遇冷不值得大惊小怪
〖2005-12-19 8:36: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大
中
小
】【
发表评论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小鸟
在刚刚落幕的首届中国商标节上,商标交易有点冷。在商标转让授权推介会上,尽管前来洽谈者很多,但卖家极力推介的30件商标无一“嫁”得“如意郎君”。
无独有偶,在上海联合拍卖有限公司两周前组织的国内首次商标拍卖会上,虽然有219件商标登上拍卖台,但是1个多小时的拍卖会鲜有落槌声,最终只有2件商标拍卖成交,成交价总共也只有50万元。
这两场全国性的商标公开交易的冷清现场,完全与业内“商标买卖需求旺盛”的预测相悖。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姑且不作评论。买家的审慎已经给出了答案,商标交易遇冷不值得大惊小怪。
商标是无形资产,重要性无须多说。无形资产能值多少钱,起决定性因素的是有形的商品。比如一提起可口可乐,大家就会想到饮料;再比如一提起麦当劳,大家想到的是汉堡包。走上拍卖台的商标有多少含金量?大家其实心知肚明。这些商标的来源无非以下途径:企业破产留下闲置的商标,《商标法》修改后允许以个人名义注册商标,一批“职业炒标人”试图将点子转换成金钱。仅上海的7万余件商标中,就有三分之一闲置。
对于拍卖商标不感冒,企业是很理性的。一个闲置多年的商标,其核心内容需要重新建立,而且当这个商标直指一个破产企业,接手的企业肯定要衡量风险。同样,没有有形的商品或者服务,一个号称拥有无形资产的商标其实等于零,接手的企业同样要进行品牌培育,与其这样,自己注册一个根本不须掏什么钱。
“职业炒标人有点尴尬”,这纯属市场行为。别人不买,那是因为这些东西不值得买。中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起决定因素的是质量和信誉,一个有创意有内涵的商标会起到作用,但这些作用已经不再重要。就算买到了一个好商标,绝不是已经拥有了成功的一半。
对于职业炒标人而言,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他们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虽然我们承认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但是没有得到有形资产的支持,商标交易就是吹出来的泡沫。
但是很多人还是乐此不疲,四川产业界人士更是对商标抢注表示不安,比如四川文化名人李伯清被香港人抢注成商标引发名人姓氏保护危机,四川境内的红军渡、泸定桥、大渡河、华蓥山等红色景点也被抢注。目前成都注册的商标一半以上都是自然人注册,且多半不以生产为目的。抢注者以2000元的价格注册一个商标,再以5万到几十万更有叫价上亿元不等的高价转让。说实话,这些预想中的“钱景”最终都会落空,最后只能是一场场闹剧。商标交易遇冷,正是对投机行为的棒喝。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