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擎起商标保护的大旗?

〖2003-11-25 13:37:00时〗 本网提供

【字体: 】【发表评论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xwtp#中国企业报消息:

    最近发生在厦门的一起长达3年剪不断、理还乱的“扁食嫂”商标争夺战,令人不由得再想起我们企业“擎起保护商标的大旗”这个大话题。

  众所周知,商标是品牌的核心,也是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给企业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带来超额的巨大利润,因此一个名商标、名牌价值连城,经济学家常把商标或名牌譬喻为“永动的制钞机”。创造、拥有一个著名的商标或名牌,享受其巨大价值无限商机,往往是许多企业梦寐以求的最高经营境界。

  我国如今已拥有一定数量享誉海内外的驰名商标,其中不少是“中华老字号”,譬如,“青岛啤酒”、“五粮液”、“健力宝”、“娃哈哈”、“茅台”、“红塔山”……这些商标价值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它们在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振兴民族品牌、增强出口创汇、宏扬中华文化方面,起到重大而深远的作用。然而,毋庸讳言,我国这些食字号的传统名牌大都是在短缺经济条件下鼎盛的,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经济格局的一体化,传统名牌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品牌如“青岛啤酒”、“五粮液”、“健力宝”、“全聚德”等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它大部分品牌则表现得老态龙钟、体虚气弱;有的惨淡经营,苦苦挣扎;有的作嫁外商,打入冷宫;有的偃旗息鼓,销声匿迹。

  北京名牌资产评估事务所从1995年开始,每年都要向社会发布我国最有价值品牌研究成果,1995年- 2002年的排行榜显示,面对新兴品牌的日益崛起、外资品牌的不断入侵,传统品牌地位日益下降,比重愈来愈小,1 995年前20强的排行中传统名牌仅占13%,而在1988年前却雄踞半壁江山以上。到了2001年,20强中的“ 老字号”几乎丧失殆尽,“中华老字号”等传统名牌地位岌岌可危,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如果把大部分传统食字号酒饮名牌的衰微简单看作是改革开放所致,显然有悖常理。事实上,因为改革开放才使名牌大量涌现和不断增值。事物是辩证发展的,正如现在科技股虽然风光日盛,但也有疲软缩水的时候,而传统行业也仍有“牛气冲天”的时候:曾几何时,洋品牌在我国大肆攻城略地,割据势力范围,但如今却有些“洋酒洋饮”也大叫“ 龙来了”,不得不仓惶撤退出走。因此,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而不是“天”。从企业自身寻找原因,才是解决危机的出路。企业是创立名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名牌的主体,外来入侵也好,李鬼作乱也罢,我们不少传统名牌是主动丧失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在种种经营行为中有意无意地“自残”了。

  作嫁于人

  随着世界经济一日千里的发展,原来不可逾越的国际市场日益缩成一个地球村,欧美跨国公司纷纷涌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些跨国公司从以前注重资金、技术、管理的输入转为以品牌输入为主,来达到控制我国弱小民族企业、占领我国广大市场的目的。而这种品牌输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为了攫取更多的市场利润,消灭国内竞争对手,跨国公司纷纷打着“合资合作”的旗号,以收购或控股形式对我国传统名牌大肆封杀,而面对洋人的船坚利炮、炙手烫眼的“ 合资”招牌的引诱,一些企业不战而降,“割牌求和”,自愿被改旗收编。在饮料行业中,原来享有盛誉的“亚洲”、“峡山”和“八王寺” 等8家饮品,已有6家卖出或无偿转让自己的牌子,拱手向“可口可乐”、 “百事可乐”称臣。四川天府可乐20世纪80年代行销全国,生产规模、设备和效益在中国饮料业堪称一流,其产品也成为人民大会堂指定宴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很有名望的产品,也在合资大潮中给“百事”吞掉了。据统计,在食品饮料行业,几乎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地方名牌,而几乎每个“土特名优”都曾有被外国列强觊觑染指过的历史,我国民族品牌一度陷于洋牌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

  恶性抢注

  当洋品牌在我国境内四处钳制鲸吞我们民族品牌之际,国内一些奸商勾结洋人,利用我们一些企业对商标的无知、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大肆恶性抢注在世界各地我国中华老字号的驰名商标,使我国许多产品 “师”出无名,输出无门,被挡于世界市场之外,遭受了巨大损失。钱江啤酒集团生产的“中华啤酒”曾委托美国一代理商在美销售,到了后来,公司在美提出商标注册申请时,却从美国专利商标署获知,该商标早已被那位美国“伙伴”抢先注了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杜康被日本抢注,竹叶青在韩国被抢注,连大牌“青岛啤酒”、“五星”、“ 全聚德”、“狗不理”、“天坛” 、“阿诗玛”也未能幸免于难,被洋人或假洋人抢先报了户口。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驰名商标因被抢注而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李鬼作乱

  除了一些全国驰名商标,我国各省市乃至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地方名牌。这些地方品牌是全国性名牌的重要补充,也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然而以食品酒饮行业为例,由于不谙市场营销,品牌经营落后,产品集中度规模化差,尤其是造假的兴风作浪,使这些地方名牌的种种表现就像个“气虚体弱的小孩子”。一是成活率低。由于产品陈旧单一、投入不足、管理不善,地方名牌成活期一般只有5-10年,更有甚者“ 各领风骚一两年”便销声匿迹。二是知名度小。由于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使这些企业滋生“山头主义”思想,夜郎自大,自以为是,偏安一隅,难于走出“家门”。三是雷同率高。由于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同性严重,专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小,不但产品越来越没竞争力,也使造假售假者有机可乘,制假售假的市场行为愈演愈烈,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一些企业甚至不得不把一半以上的时间和财力用来打假,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往往就这样被搞砸了。近些年来,广东不少“名优土特”都受假冒伪劣的染指玷污,而且十分严重。这些假冒伪劣的行径基本策略是“紧随政策”,出名一个,就盯死一个、冒名一个,让名优躲之不及、遍体鳞伤。广东食品工业协会负责人沈从略为此说,“这些无耻小人的无奈行径,简直令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即使1973 年前就获得巴拿马国际食品金奖的“中山杏仁露”、名扬港澳台的“神弯菠萝汁”、中南海酒席宴品的“小抚菊花茶”等地产名牌,也被“假冒伪劣”搞得面目全非,“越来越难吃”。

  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经营浪潮,企业要实施名牌战略,屹立于世界产业之林,就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应对,认真分析传统商标陨落、名牌不振的原因和教训,探索保护名牌、重振名牌的各种对策,擎起保护名牌商标的大旗。

  一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商标保护意识。
  前些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慕名“健力宝”盛名,打出丰厚可观的“招婿”待遇。但健力宝集团领导回答直截了当,“合作可以,但只能把‘健力宝’商标作为生产品牌、主体品牌,”坚决地向洋品牌说“不”。而后, “健力宝”还远见卓识地向洋可乐可能“偷袭” 的世界各地申请注册自己的商标。如今,健力宝能成为我国饮料业惟一一只能叫得响的领头羊,靠的就是一种民族自信心,虽然它面临的困难不少,但它这种“挺起腰杆做饮料的精神”实令国人肃然起敬。可喜的是,类似健力宝的抉择,在当今中国企业愈来愈多。

  二是加强以商标为中心的品牌管理和建设,促使品牌资产的保值增值。
    品牌只有在精心的呵护和管理中才能保值增值。品牌管理不仅仅体现在海内外及时注册商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打假行动,更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创造各种途径,促进品牌不断繁衍成长壮大。这是一个世界名企名牌的成长必经之路。当今世界品牌管理的公认形式主要有三种:公司经理责任制、职能管理制、品牌经理制。每种形式各有千秋,酒饮企业可根据自身拥有的品牌多少、规模大小、企业制度、市场环境等要素,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尽快走上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信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