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康师傅”、“永和大王”、“仙踪林”扬名大陆 |
〖2003-12-13 17:19:00时〗
本网提供 |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
|
#xwtp#人民网消息:
随便找一个大陆人,问他知道哪些台湾商品,他一定会脱口而出:“康师傅”和“统一”的方便面。
方便面市场的确是个典型的例子,两个台湾品牌在大陆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事实上,就像“康师傅”、“统一”一样,台资企业进入大陆这么多年来,已有相当多的品牌赢得了大陆人的青睐,进入了大陆人的生活,而大陆巨大的市场也给台商们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经济回报。
投资大陆的决策就是赢招
准确地说,大陆市场上的台湾品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本已在台湾成名的品牌发展到了大陆,比如“统一”食品、捷安特自行车、巴黎婚纱摄影和宏基电脑等;另一种是台商在大陆创造出的品牌,像“康师傅”方便面、“永和大王”的餐饮连锁店等。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在北京市台资企业协会理事长谢坤宗先生看来:“大家都一样,都必须从头做起。因为到一个新的地域开拓市场,都是没有人知道的,除非你是国际上特别知名的大品牌。”在这一点上,“康师傅”和“统一”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
“统一”是台湾食品业的第一品牌,其发家就是从方便面开始的。“统一”的创业老板高清愿原是一名打工仔,1969年,他带领一批员工打起“统一企业”的招牌,开发出一种大众化的速食面,大获成功。之后,又在食用油、饮料、乳品、罐头等领域大显身手,曾获得台湾食品类商标奖冠军,是台湾食品业名副其实的“龙头老大”。但在1992年进入大陆方便面市场时,“统一”比“康师傅”晚了两个星期,而且它一开始在大陆推出的是在台湾卖得最好的鲜虾面。“统一”没想到,这种口味并不受大陆人的广泛欢迎。结果,岛内多年的业界老大在大陆市场上失了先机,直到今天仍然落后于台湾的后起之秀“康师傅”。
而在台湾,十几年前根本没有“康师傅”这个牌子。创造“康师傅”的魏家四兄弟在1988年来大陆前,只在台湾彰化拥有一个中小规模的家庭企业———榨蓖麻油的油脂厂。到大陆初期,他们做过色拉油和蛋酥卷,但没有打开市场。在一次乘火车旅行中,魏家老四偶然发现,好吃且价格中档的方便面大陆没有。他们立即着手搞市场调查,结论是:大陆京津地区最受欢迎的面条口味是牛肉味,第二、第三是排骨味和鸡味,第四才是海鲜口味。经过调制和请上万人试吃,“康师傅”于1992年8月推出了多数大陆人喜欢的红烧牛肉面。在暴风骤雨般的广告攻势下,“康师傅”方便面一炮打响。10多年过去了,“康师傅”方便面现在一年可以卖出60多亿包。根据AC尼尔森今年3月的调查,“康师傅”方便面销售额占大陆市场的40.7%,成为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厂商。如果再加上“康师傅”的茶饮料系列———乌龙茶、冰绿茶、冰红茶和以“3+2”系列饼干为主打的“康师傅”糕饼等,拥有“康师傅”的台湾顶新集团年销售额高达200亿元人民币。1996年“康师傅”在香港上市,2002年在香港股市增值最佳的股票中,位列前三。
虽然从市场竞争上来看,“康师傅”暂时处于上风,但如果就企业的发展而言,“统一”和“康师傅”到大陆之后都迅速扩张了,它们投资大陆的决策被无数大陆人的消费证明是赢招。
从浅碟游到深海的台商很多很多,进入大陆人日常生活的台湾品牌更是不胜枚举
“如果在台湾做餐饮连锁,做到一二百家肯定就到头了。但“永和大王”未来5年的计划,是在大陆开1000家连锁店”,“永和大王”的管理公司总裁林猷澳先生平静的言语中流露着自信。在经历了4年的亏损后,“永和大王”2002年终于取得了很好的盈利。作为当初力主连锁的管理者,林猷澳终于证明自己是很有远见的。这几年,他一直在打“永和大王”连锁的根基———管理团队、经营理念、服务和产品标准、配送中心。他在数着连锁店的数目,相信只要超过50家,“永和大王”就能走向盈利并且踏上高速发展的轨道。终于,一切都如他所愿。现在,“永和大王”已经有了80家连锁店。林猷澳说:“连锁的关键是规模效益,所以我相信在大陆经营一个品牌是值得大投入的,因为品牌发挥效应的市场空间太大了,不像台湾,你再认真经营一个品牌,其市场也很有限。”
“永和大王”和“康师傅”一样,也是台商到大陆后创立的品牌。永和是台湾的一个小镇,镇上几家豆腐坊的豆浆远近闻名。打出“永和大王”的牌子卖豆浆、油条、饭团和葱油饼这早餐“四大天王”的,是来自永和的美丽女商人李玉麟。李玉麟于1993年到上海做生意,发现偌大的城市竟找不到一个敞亮、干净的店面吃传统的中国早餐,大家都只能在街边小摊上吃油条、喝豆浆,不卫生也不舒服。于是,她找到了合作伙伴林猷澳,谈了开早餐店的想法,认为至少在上海的台湾人听到永和的豆浆会去吃的。林猷澳是在美国学的经营管理,他的家族在美国有印刷企业,规模已经做到了一年1000多万美元。一开始,林猷澳只是觉得开个“永和大王”店做早餐的主意不错,就出资5万美元算是入股。想到自己在上海奔波,还找不到一个可以24小时随时用餐的地方,他建议李玉麟把“永和大王”做成24小时餐饮店,“反正做早餐凌晨三四点钟就得起来了,干脆把夜宵和早餐连起来,做成上海第一家全天候餐厅算了”。
没想到在上海开的第一家“永和大王”生意奇好,120平方米的店堂每天的顾客有2000人左右,日销售额最高达到2.8万元。李、林很快又开了第二、第三家店,两年内开了8家店,生意都很好。之后,他们开始提升自己的事业规模,准备做成中餐连锁的大企业,香港李嘉诚旗下的加怡新亚投资基金和世界上第二大风险基金荷兰霸菱(Baring)先后投资“永和大王”,支持他们熬过了连锁创业最艰难的时期。现在,“永和大王”累计销售额已达12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家店每天有1000—1200名顾客光临,销售的中式餐品也达到了48种。更重要的是,“永和大王”已经突破了中式快餐的瓶颈,所有的食品都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到了店里只要电子加热就能吃。难怪林猷澳现在有种蓄势待发的劲头:一切都预备好了,只要不停地找准店面,“永和大王”就可以在大陆迅速地扩张收益。他估算,5年内“永和大王”的营业额可以达到一年35亿元人民币。浅碟只能养小鱼,而“永和大王”的志向是做在深海里游泳的鲸鱼,大陆市场正是这样的深海。
当然,从浅碟游到深海的台商还有很多很多,进入大陆人日常生活的台湾品牌也不胜枚举。比如食品业有做雪米饼的“旺旺”,休闲餐饮有仙踪林、上岛咖啡,婚纱摄影有巴黎婚纱、薇薇新娘,美容有蔡燕萍的自然美,中成药有宝树堂的宝肤灵,个人电脑有宏基,自行车有捷安特,甚至在台湾已是夕阳产业的制鞋业———宝成鞋业到广东发展后,也成了拥有十几万员工的世界最大制鞋厂。据谢坤宗介绍,现在在北京的台资企业有1000多家,平常在里面工作的台湾人大约有1万多人。而北京并不是台资企业和台商人数最多的地方,上海、福建和广东的数字就更大了。
同文同种,对台商找准大陆市场定位非常重要
市场巨大,并不意味着每个投资者都能分到一杯羹。就像谢坤宗所说的那样,现在大陆是一个国际市场,台商在大陆面对的是国际竞争。当然,台商在大陆所具有的另一大优势使他们的成功又多了很重的一个砝码:他们和大陆人的感觉非常接近,沟通就像一家人,这对他们找准市场定位非常重要。
棕绳、绿树、木栏、吊凳、鹅卵石,这是仙踪林的典型环境,虽然只是人造的自然氛围,但进去之后的确能使人生出一种小憩的心情。更绝的是,北京目前所有的10家仙踪林都开在最热闹、最成熟的商圈里。把仙踪林开到地价成本这么高的地方,是其开创者———台湾人吴伯超原先没有想到的。卖珍珠奶茶的泡沫红茶坊是台湾街头随处可见的小店,吴伯超通过对店的环境设计和果汁加珍珠奶茶的产品创造,把仙踪林点拨成了一个卖休闲文化的地方。但无论是在台湾、香港、新加坡还是上海,仙踪林都没敢向最黄金的商业地段迈进。是吴伯超的北京合作者给了他这个创意:仙踪林的目标消费者是都市里15—35岁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什么地方最能让这些人陡生忙里偷闲的念头?当然是人头攒动、让人心烦的黄金商圈了。此举果然大为成功,仙踪林北京管理公司的副总经理宁柯说,平均每天到店里消费的顾客将近千人,跟我们的目标消费者定位一致,这使我们的市场清楚地区别于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和星巴克。
在越来越多的台商到大陆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台资企业眼睁睁地看着大好的大陆市场,就是难以进入。有一些行业被台湾当局严禁进入大陆市场,谢坤宗说:“就连房地产和农业,他们都禁止。”但是,绕开台湾当局禁令进入大陆相关市场的台商其实不在少数。很多台商的公司本来就在岛外,美国、欧洲、东南亚、香港特别行政区,哪儿都有。辗转投资中国大陆只是稍微增加点麻烦而已。就拿北京来说,其实有一些有名的房地产项目和不少瓜果、花卉的种植项目,业内人都知道,老板其实是台湾人。对大家都有利的事,禁是禁不住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