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你在哪里?——首批上海名牌三成“下岗”的警示 |
〖2003-12-19 12:02:00时〗
本网提供 |
|
新闻来源:中国商标专网 本网信息整理编辑:#xwbj# |
|
#xwtp#新民晚报消息:
申城荧屏上屡屡闪现的法兰西“特福”电熨斗广告,勾起了诸多老上海的回忆和关切——“阿拉老早不也有自己的本地老牌货吗?‘红心’怎么不见了?”
曾经辉煌
曾夺得“上海名牌”和“上海名牌商标”双重殊荣的“红心”电熨斗,创牌于上个世纪的40年代。行家分析,当年之所以畅销不衰且从60年代便能闯出国门争雄国际市场,关键一点便是技术起点高,先后分别引进了松下和三洋的先进技术又善于变革创新,故至90年代其内销量已占国内市场的一半以上,人民日报都曾专门刊发《半壁江山数“红心”》给予肯定。
明星陨落
然而如今再寻“红心”影踪,结果令人沮丧。当年凭着这一把小小“红心”电熨斗曾创下年销量2.5亿元骄人业绩的上海电熨斗总厂、上海红心器具有限公司等,现在已人去楼空,品牌也为邻省浙江的民营企业收购。明星的陨落显然不能从市场需求是否萎缩等方面寻到根源——若没摸准行情,世界著名的电器生产商法国赛博集团会来沪建厂并投下重金做广告?更耐人寻味的是,正是这个“赛博”,早在1996年就牵手“红心”实现了合资!
“红心”现象
强强联合何以最终却没把红心做强?3年后何以“红心”又会撤股?分道扬镳后的“赛博”又何以移师市郊独闯中国市场?现在再来追究其缘由已无多大意义。值得警醒的倒是行家多次指出的类似的“红心现象”,例如日前就有媒体披露,从1995年至今的8年中,本市首批评定的152项上海名牌产品,“下岗”的就达三成,包括老上海们甚为熟悉的宝石花和钻石牌手表、亚洲和宝屐牌皮鞋、蜜蜂和飞人牌缝纫机等。
根本原因
落马铩羽的原因固然有判断决策上的、体制上的、用人机制上的、经营管理上的……但根本的一条却是相同的,即企业缺乏拼搏创新的闯劲韧劲和后劲!这同样可从“红心”的盛极而衰和“赛博”的后发制人中得到印证,“特福”电熨斗得以叫板上海市场,说白了就是那块“特福珐琅底板”,而这块在国际上拥有超顺滑、防刮花等多项创新专利技术的关键配件,恰恰正是当年“红心”引进并赖以“吃遍天下”的东瀛技术所不具备的!商海搏击,不进则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
|
|
|
|